中学作文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实践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实践

ID:26668180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8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实践  _第1页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实践  _第2页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实践  _第3页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实践  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实践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学作文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实践摘要:写作水平的高低,作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成绩。因此,写作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而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着效果差,效率低的困境。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新的作文教学形式,希望能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理念:让学生把写作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达到培养学生表情达意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作文;教学;快乐作文    中学语文教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基本具备了较完备的内容和形式。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日臻完善和严密。但毋庸置疑,伴随着

2、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语文教学在方向把握和方法手段方面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其迷离性和陈旧感,从而形成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现实缺陷和不足。单纯从作文教学上看,便是语文教学中“望文轻叹”的区域:学生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作文题目的陈旧俗套,内容单调重复,造成了思维的呆滞性;老师过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造成学生脑细胞“萎缩”的现象,从而对写作倍感腻烦。基于以上问题和现象的现实存在,对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改革,首先要改掉学生的“苦”和“烦”,还学

3、生一个“乐学”和“乐写”。那么,如何让学生“乐”起来呢?“快乐作文”是笔者近年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探索最优化途径的一次尝试。  一、快乐作文的可行性  历来的文章家、文论家、语文教育家,对写作的本质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而且得出形异而实同的结论,即“双重转化论”,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揭示了写作的本质是“物—意—文”的双重转化。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法。”指出写作的本质是“物—情—辞”的双重转化。而叶圣淘

4、对写作本质的阐述则更为具体透彻:“夫文无本体,必附丽于事物而后成其为文,读物之实质固亦为种种之事物;而读物之处,事物正多,尤贵实际探求。宜令学者随时随地探求事物之精蕴,且必经已之思考而得答案。然后陈事说理自能确切而畅达。”叶老的这段话,道出了写作的精髓: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是不能孤立地存在的,必“附丽于事物”,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  那么,生活从哪里来?学生的生活应该包括两方面:一个是间接生活,一个是直接生活。间接生活来自读物。直接生活指学生学习期间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但

5、接触生活并不一定认识生活,有了丰富的生活材料,而且了解了其“精蕴”,才能成为写作的材料。怎样把材料转化为文字?作者必须具备把“充实而深美的积蓄化为充实而深美的文字”的本领。作文教学的终结,就是培养这种本领。  怎样既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又不抹杀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也是我近年一直在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快乐作文,需要有快乐的情感。二、快乐作文的前提工作  1.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老师一宣布写作文,底下愁眉苦脸之状便时有所见,哀叹牢骚之声时有所闻。纵使“行政干预

6、”,学生完成的仍是强挤硬榨,用以应付老师的“遵命作文”。所以首先在意识上要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写作的信心。首先我把作文改为“表达能力作业”,使学生在心理上减轻压力。再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向他们讲述中国历史上的“袁虎的倚马作令”“王勃写《腾王阁序》”“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故事,都是落笔成文,出口成章的。而今后的社会也要求我们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去交际,去完成高速度、高智能运作的社会。  2.教会学生感知生活。写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话可说”,也就是没有材料,没有内容,没有激情。

7、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在激动人心的改革热潮中,观察五光十色的宇宙奇观,分析发人深省的大小事件,挖掘光彩照人的英模形象……叶圣淘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离开了生活,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8、学生形成作文习惯,便形成语文生活习惯,大语文教育观强调的“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也便实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