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的探讨

个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的探讨

ID:26708725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8

个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的探讨  _第1页
个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的探讨  _第2页
个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的探讨  _第3页
个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的探讨  _第4页
个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的探讨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个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的探讨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个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的探讨摘要:从个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出发,探讨了潜在危险存在的情况下,个人因素与事故发生之间的联系;分析了不同的个人因素对于潜在危险的感知认识的作用和影响以及由此而决定的工作行为的安全程度;讨论了以控制导致事故发生的个人因素为出发点,用以预防事故发生的对策措施;提出在现代安全科学领域中,不仅要解决职工安全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更要强调职工个人的社会性,在工作之中的成就感,被尊重的程度,这样才能达到充分激励职工、加强安全生产的目的。关键词:事故致因模型;个人因素;社会人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2、在工业领域之中,安全科学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死亡率的减小,受伤害程度以及受伤害次数的减少都足以说明这一点。但是这些进步不能让我们掉以轻心,因为事故和伤害造成的人身和经济财产损失仍然占很大比例。事故和安全让人们很自然地关注到个人因素在工业领域生产活动中的影响和作用,比如:个人的感觉、认识、决定和行动。这些个人因素与事故发生有什么联系,对于事故的发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研究个人因素在导致事故发生起到的作用和影响是必要的。一、事故致因模型图1是一个建立在人的认知和行为调整阶段的事故致因模型[1],各阶段如图所示。这个模型

3、表示的是:潜在危险存在的情况下,由于个人因素的作用,事故的发生或避免。在工作情况中,个人因素的不同能够对事故的发生造成影响。当个人暴露在危险情况之中,如果没有感觉到危险的存在,泰然处之,就容易形成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的发生。当个人已经感觉认识到了危险的存在,并且做出避免事故的决定,这样的行为决定过程是指向安全行为的。当个人决定采取控制或躲避行为以避免事故的发生以后,安全行为能否实现就要依靠个人采取行动的能力了。如果没有采取相对应安全的决定或没有避控的能力,就会导致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导致事故。如果个人有能力很好地

4、行动,成功地控制潜在的危险或者安全躲避,那么这就是一种安全行为。图中的虚线表示的是意外情况导致的事故,因为在实际情况中,有时安全的行为并不一定绝对可以避免事故,不安全的行为也并不一定绝对导致事故的发生。图1潜在危险存在的情况下,个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二、事故发生之中个体的差异根据图1中事故致因模型,工作行为的安全还是不安全取决于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即个人潜在的属性和特征,这些属性和特征与工作行为(感觉、认识、决定、能力)四个阶段之中的每一阶段都有联系。如果在感觉、认识和决定阶段出错,或者没有所要求的躲避能力,那就

5、会导致不安全行为,当潜在危险存在时,就极有可能导致事故。行为是建立在感知基础之上的,经由思考、总结、判断、决定,而后产生行为,这一过程形成经验。究竟这种行为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并且进行调整,最终目的是实现安全行为(图2)。这一过程中,感知、行为、调整、经验四个因素影响着个人行为的安全性。感知能力好的职工,对于环境变化认识判断准确迅速,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是安全的。通过对于事故的研究,发现感知速度与行为动作之间的配合关系可能是导致个人事故发生可能性的一个因素。那些一遇情况就惊

6、慌失措的职工容易发生危险事故,相比较来说,做出准确判断更为重要,一个准确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为的安全性。在面临意外情况的干扰下,行为持续不断地成功(即安全行为),这种表现,就是一个行为的调整,是导向安全状态的行为。调整行为是一种能力,是综合了能力、技巧和任务的一个有意义的个人整体,在几乎所有的情况和条件下,能够导向成功行为的表现。行为的调整可以被看作是持续不断地向安全行为过渡的一种态度。图1的模型中表示,有危险存在的情况中,决定阶段是受自己的态度影响的,而自己的态度(已经持有)是受工作经验的影响的。工作经

7、验能够减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经验能对行为造成影响,包括认识、决定和能力阶段。需要说明的是,有着事故经历的人通常要比经历有限的人的事故率低。但是,这一普通情况是有条件限制的,并不是一个恒久不变的模式。图2行为过程示意图三、有效控制导致事故发生的个人因素,减少事故的发生在职工的选择和安排方面要慎重。因为在具体的工作情况中,职工的个人因素与事故发生是相联系的。在安全培训中,信息交流方式越是集中,信息交流越是有效。职工要经过实践的磨练才能很好地适应所采用的信息交流方法。信息交流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要被交流的信息的类

8、型。按信息交流有效程度的高低,信息交流方式排列如下[1]Do(实行)——实际的经验,经历(最为有效)PRACTISE(实践)——实践环节TELLANDSHOcCormick.,DanielR.Llgen./ndu“r妇Jc,2c/Organlzd“o,fO/Psychology[M~.GreatBritain.1987.422--436.[2]毛海峰.现代安全管理理论与实务[M工北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