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创新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创新

ID:26715530

大小:58.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8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创新_第1页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创新_第2页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创新_第3页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创新_第4页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创新_第5页
资源描述: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创新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创新  20世纪60年代末在西方兴起的接受美学理论,从接受者(读者)的感受出发,开辟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理论的领域,给文学研究注入了活力。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它是由作者文本读者共同构成的系统性运动,作品的价值必须依赖读者的鉴赏才能具有意义。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在文本诞生之前业已在脑海中形成的,对作品提出的渴望和要求。在文学活动中,作品一经完成,文本作者即可退出,文本存在意义则依赖于接受者的阅读、分析、理解与审美。以

2、接受美学理论为依据,探讨其对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的启示,能更好地促进学本文由.L.收集整理生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和感悟,从多维角度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一、接受美学的艺术空白与中国古代的含蓄文论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读者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里的语义单位间的空缺与意义表达的隐含性,以及文本宗旨的许多模糊、不明确和不确定性共同构成了作品的空白艺术。读者对文本的阅读和欣赏活动,是根据自身的体验以及经历来填充、弥补和解释文本中的空白的过程。文本空白的存在,使作品更加富有张力,蕴意无穷。因为语言和文字

3、的局限性,在传递艺术信息的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地出现信息的削弱,不能将最初的信息很好地传递给读者。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此外,语言和文字是信息的代表符号,对读者和接受者而言,具有一定的陌生性和模糊性。读者在接收这些语言或文字符号时,需要结合自有的学识、阅历、观念等背景进行解读。这种阅读过程的结果就是,作者的最初命意与读者的接受理解不能完全划上等号。  综观古今文学长廊,伟大的作品往往具有空白魅力,吸纳读者参与再创作,从而提高文本的可读性和欣赏性。通过创作阅读审美再创作这一过程,接受者最终和作者实现艺术审美上的共鸣,作品便实

4、现了其存在并长久流传的价值和意义。  接受美学中的空白概念,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含蓄异曲同工。中国的含蓄文论可追溯到《周礼》的委婉性与《周易》的尚象性,古人对此多有论述。唐代司空图称赏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宋人严羽则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清代李渔也说:大约即不如离,近不如远,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于无穷耳。这些含蓄的论述与接受美学的空白艺术有共通性。所不同者,东方美学理论更倾向于将含蓄美作为主观意识来强调,西方接受美学更倾向于将空白美作为客观存在来阐发。  二、接受美学对古代文学的教学启示和应用策略  

5、接受美学理论对课堂教学具有很好的启示,特别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创新颇有意义。中国古典文学具有情境悠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比较难以把握。高校学生艺术接受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力和洞察力不尽相同,导致对艺术作品本身的理解存在差异。认识和理解接受美学的空白概念,能帮助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掌控力,从技术的角度提升学生对作品艺术魅力的感悟和吸收。  首先,文本存在空白的客观性,应引导学生注意文本中的空白。接受美学从接受者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文本,对作品的理解更注重技术手段,强调阅读者的知识、阅历等背景

6、。优秀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唤醒读者的再创造,产生共同的艺术感悟,形成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分析作品,变读者教授文本作者为读者文本作者的方式,减少教师的解读和传授环节。在这里,教师并非完全独立于课堂教学,而是作为旁观者和指引者,适当地点拨、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主动走进文本世界,与作者沟通,从而领悟艺术魅力。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课堂教学的掌控者;学生不再是课堂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  其次,文本存在空白的多样性,应启发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每个读

7、者的知识背景不尽相同。作品中的某些空白,对部分学生来说是空白,对其他学生来说就不一定是。从读者和学生的立场来看,空白尽管很多,但每个学生心目中的空白位置不尽相同。发现、补充、理解、诠释、反馈文本空白的学习行为,就是学生运用发散性、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的行为。教师应很好地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填补艺术作品中的空白,从而发掘作品的艺术深度,扩充作品的艺术魅力。从某种程度上讲,一部伟大的作品能够唤醒各类、各层次群体的艺术共鸣,虽然他们理解的深浅不同、雅俗不同,正如西方谚语所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鲁迅认为《红楼梦》

8、: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三、接受美学的教学案例:《琵琶行》的空白艺术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部千古传诵的优秀经典,古今对《琵琶行》进行  (一)视觉上的艺术空白  《琵琶行》中视觉上的空白首先表现在环境的渲染,即秋天的枫叶荻花和江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