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离学生有多远?

科学探究离学生有多远?

ID:26721520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8

科学探究离学生有多远?_第1页
科学探究离学生有多远?_第2页
科学探究离学生有多远?_第3页
科学探究离学生有多远?_第4页
科学探究离学生有多远?_第5页
资源描述:

《科学探究离学生有多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科学探究离学生有多远?一项专题调查反映,上海青少年参与科学探究学习活动情况良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中小学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的加强和改进,通过优质的基础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成为各国谋求发展的战略。我国也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口号。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上海的二期课改不仅开设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而且在学科教学中加强探究型学习的比重,加之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科普活动,青少年参与科学探究已初具规模。最近,中国科协青少年部、中国科普研究所和上海市科普促进会联合发起了“上海市青少年科

2、学探究学习活动”调查,通过对近1200份抽样问卷的统计和分析,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出上海青少年参与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现状。透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探究与中小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认同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探究型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是指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实践表明,探究型学习特别是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对青少年掌握学习的技能,促进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次调查表明,探究型学习在上海市青少年中的认同度已超过半数,55.4%的青少年表示“了解探究性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上表显示的数据表明,与2002年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相比,上海青少年对体验科学探究过

3、程中各相关阶段的认同率均高于全国中学生平均水平,最高要超出19.5个百分点,尤其是在对自然界、身边事物观察或对别人结论质疑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较强。这可能与上海教育环境相对优越有关。年龄越小质疑能力越强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质疑,对于启发他们的思维,诱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必将带来极大的好处。调查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存在差异,这种能力的差异与学生知识背景和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环境有关。由于职业高中探究型学习活动开展面不广,导致青少年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参与观察、实验和制作阶段较

4、少;而普通高中因为升学压力,青少年参与状况亦不乐观;相反,小学生和初中生由于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普遍比较好,因此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观察、实验和制作状况比较好。为什么调查出来的数据与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相反,小学生与初中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实验的基础上,能够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出自己的结论的人数反而比高中学生多?究其原因可能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手段、方法、形式有关。一般来说,小学、初中升学压力相对小,所以采用的教学方式更侧重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提问能力仍处于低级阶段调查发现,青少年已从只会提出单纯记忆性的问题,转而进步为可以提出对两种事物进行比较的

5、问题,但仍不善于发现需要探究才能得到实证的科学问题,这说明我们平时的课程教育还明显存在着教师为主体的痕迹,学生的思维方式处于低级阶段,只能够发现与事物表象相关的问题,还不能够捕捉住与事物本质有关的问题。因此,科学探究活动中还需着力培养青少年“发掘”多元问题的能力。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提出和发现问题状况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小学生明显比中学生善于发现需要通过探究才能得到实证的科学问题,除了无升学压力外,小学生知识积累较少,因此受思维定势影响亦较少,比之中学生更“敢”想。所以,如何随着青少年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保持和发扬其敢于质疑问难的精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探究课题大多来源于生活关于探究性课题的

6、选题来源,66.4%的被调查者表示“来源于身边的生活”,54.9%表示“来源于广阔的大自然”,32.9%表示“来源于工农业生产”。这反映出上海青少年探究课题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良好发展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62.4%的被调查者认同“探究性课题的选题来源于书本及其它资料”,这种“从书本到书本”的探究倾向值得我们注意,还是应引导青少年更多地选择“从书本到实际”的探究方向。善于运用互联网作为工具互联网在现代科学探究中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诸如与科学探究方向相关信息的收集,以及相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