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

ID:26723080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8

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_第1页
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_第2页
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_第3页
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_第4页
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宁阳(嘉庆)  临清(乾隆) 陵县(光绪) 费县(乾嘉) 海阳(嘉庆)巨野(道光)  丘县(乾隆) 德州(光绪) 益都(道光)平度州(嘉庆)城武(道光)  冠县(道光) 平原(光绪) 蒙阴(咸丰) 安丘(嘉庆)金乡(同治)  恩县(光绪) 齐东(光绪) 沂水(咸丰) 胶州(道光)朝城(光绪) 高唐州(光绪) 淄川(光绪) 兰山(光绪) 即墨(同治)郓城(光绪)  清平(光绪) 禹城(光绪) 临朐(光绪) 黄县(同治)嘉祥(光绪)        齐河(光绪) 肥城(光绪) 潍县(光绪)邹县(光绪)              新泰(光绪) 诸城(光绪)滕县(

2、光绪)              莱芜(光绪) 高密(光绪)峄县(光绪)                    昌邑(光绪)范县(光绪)合计:43州县  资料来源:据各州县方志。括号中是始见于记载的年代。  此外,染料、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专业化种植,在明清时代也有较大的发展。    (三)丘陵山区及贫瘠土地的开发利用  棉花、烟草种植对耕地条件要求较高,故多集中于平原沃壤。清代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不仅平原区人口密度翻了两番,就连明中叶还是"土旷人稀,一望尚多荒落"的沂州、登、莱三府〔41〕到清代中叶也已人满为患,人均耕地不足4亩。山东丘陵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1/3,随着人口

3、的不断增长,如何有效地利用这部分土地,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清代对鲁中山区、山东半岛丘陵山地的开发利用,以发展山蚕养殖和花生、蕃薯的引种、推广最为有效。  山东自古为蚕桑之地,史称"齐鲁千亩桑麻",自汉唐历宋元,乃至明初仍是全国重要桑蚕区之一。明中叶以后山东桑蚕业逐渐衰退,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自14世纪起华北平原气候转冷,年积温下降〔42〕。不利于桑蚕生产;另方面显然是由于植棉的推广,棉花日益取代丝绢成为衣服的主要原料,植棉的经济收益亦属可观。而山蚕业的发展与桑蚕业的衰退恰形成鲜明对照。山蚕,山东古亦有之,明末清初开始由野生发展为大规模人工放养。据乾隆年间张崧《山蚕谱序》言,

4、"山蚕盖自古有之,特前此未知饲养之法,任其自育于林谷之中,故多收则以为瑞。宋元以来其利渐兴,积至于今人事益修,利赖日广。立场畜蛾之方,纺缚织衽之具踵事而增,工埒桑麻矣"〔43〕。宋元以来数百年间积累的经验,为清代山蚕养殖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放养山蚕虽需人工,但与家蚕相比却是工省利厚;同时无论丘陵山地,只要可种植槲、椿、柘、柞等树之处均可放养,不需占用耕地即可获厚利,故清代发展十分迅速。  山东的山蚕业主要分布于鲁中山区的沂州、泰安二府和山东半岛青莱登三府的部分州县。康熙时人张新修所著《齐雅》记载,"山桑,叶大于常,登莱青兖四府凡有山谷之处无不种植。不论顷亩,以一人所饲为一把

5、手,有多至千手之家。不供赋税,坐享千金"〔44〕。康熙年间沂州府已是"各属山中多种树畜蚕,名为蚕场","弥山遍谷,一望蚕丛"〔45〕;又有记载说,"山蚕,齐鲁诸山所在多有,……而沂水所产为最"〔46〕。稍后,登州府山蚕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各州县农户"均以养蚕为业,种柞为本,依此山茧以为养生之源"〔47〕。  除民间自行传播外,山东地方官也加意提倡。乾隆24年山东巡抚阿尔泰下令济南、泰安、兖州府属各州县地方官购买勃罗树(即槲树)种,"发给百姓种植"以发展山蚕养殖〔48〕。此项措施很快收到了相当的实效,如乾隆47年《泰安县志》即载:"槲……叶可饲蚕,谓之山蚕,织绸谓之山绸。向惟莱芜

6、有之,近特收橡种发给贫民,设法劝种,七属山麓殆遍。槲之大者为橡,故俗呼橡子树,饲蚕宜小树,土人所谓勃罗科也"〔49〕。山东半岛莱州府宁海州种柞养蚕,也是乾隆年间知州李湖所倡导,邑民"世受其利",故立生祠以祀之〔50〕。  花生在山东的引种、推广稍晚于烟草,大体始于乾嘉年间。引种最早的当推鲁西北运河沿岸的临清、丘县,乾隆年间已见于记载〔51〕。可能是由于大面积植棉的缘故,鲁西北虽引种较早,但真正推广却已是光绪年间了。  花生对土壤要求不高,在耕地条件较差的山东半岛和鲁中山区更能够显示其经济效益,故推广较快。山东半岛多是在嘉庆年间开始引种,如安丘县"嘉庆十年以后始有种者,获利无算

7、",以致汶河两岸原不宜五谷的"废田"因种植花生获利,反被视为"膏沃之地"了〔52〕;胶州也发展较快,道光25年州志即称,州境"南鄙以蕃薯蓣为食,东以落花生代稼"〔53〕;平度州花生种植系嘉庆末年知州周凤云所教,同治间州人又从传教士手中获得美国花生种,子粒硕大,遂改种美种花生,光绪时则"连阡陌矣"〔54〕。咸丰年间山东半岛花生已有输出,郭嵩焘在即墨金家口港就见到"小车运载豆饼、花生上船以数百辆计,填塞街道"〔55〕。鲁中山区的益都、临朐约在道咸之际开始种植,因花生"工省而易收",且对砂碛之地有较强适应性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