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溪与佛道二教的因缘论文

王龙溪与佛道二教的因缘论文

ID:26729193

大小: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8

王龙溪与佛道二教的因缘论文_第1页
王龙溪与佛道二教的因缘论文_第2页
王龙溪与佛道二教的因缘论文_第3页
王龙溪与佛道二教的因缘论文_第4页
王龙溪与佛道二教的因缘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龙溪与佛道二教的因缘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王龙溪与佛道二教的因缘论文内容提要:王龙溪是中晚明阳明学中会通三教的代表人物,历来虽多谓龙溪与佛道二教关系密切,但却鲜见有专门的研究。本文考察龙溪与佛道二教人物的交游以及龙溪对道教实践法门的修炼,以具体说明龙溪与佛道二教的因缘,力求为进一步探讨龙溪与佛道两家在思想上的关联,奠定历史与实证性的研究基础。关键词:王龙溪佛教道教阳明学的兴起与发展,不但是对朱子学的批判,同时也是一个与佛道二教交往互动的过程。在当时三教融合无论在思想还是实践上均达鼎盛的情况下.freelbiaUniversity,1980;(二)、郑志明:《明代三一教主研究》(台北

2、:学生书局,1988);(三)、林国平:《林兆恩与三一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2、近溪所作《二子小传》见罗汝芳:《罗明德公文集》卷四,罗怀智汇编,日本内阁文库明崇祯五年(1632)序刊本影印。承蒙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吕妙芬女士帮助提供该篇文字资料,特此致谢。13、罗汝芳:《罗明德公文集》卷四《二子小传》。14、同上。15、同上。16、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四《泰州学案三》,页761。17、同上,页763。《明儒学案》中黄宗羲所引杨时乔之文见谈迁:《国榷》卷七十八“神宗万历二十六年十二月甲寅”下。18、黄宗羲:《明儒学案》卷

3、三十五《泰州学案四》,页820。19、需要指出的是,黄宗羲的简化缩写有一与耿定向原文不符之处。耿定向《寄示里中友》谓“闻陶念斋(陶大临)令兄与龙溪先生俱纳贽受教矣”,非云陶念斋本人。而陶念斋令兄为陶大顺。黄宗羲则误以陶大顺为陶大临。20、关于净明道的研究,目前恐怕仍以日本学者秋月观暎的研究最为全面与系统。参见氏著:《中国近世道教の形成——净明道の基础的研究》(东京:创文社,1978)。该书是在作者一系列论文的基础上增订结集而成。21、参见王守仁:《王阳明年谱》“武宗正德二年丁卯”条下,《王阳明全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页1227。阳明的旧相识为当初新婚之夜与之畅谈忘归的南昌铁柱宫道士,而净明道的本山即在南昌郊外的西山,南昌城内的铁柱宫亦为当时净明道的重镇。22、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九。23、海内外学界大概只有荒木见悟先生在其《明代思想研究》(东京:创文社,1988)和《阳明学の开展と佛教》(东京:研文社,1984)在讨论阳明学者与佛教的关涉时有所涉及。24、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五。25、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八。26、徐渭及蔡汝楠文见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一百一十八。其他传记资料见《稽古略续集》卷三、《续灯存稿》卷十、《五灯严统》卷二

5、十三、《高僧摘要》卷一、《五灯会元续略》卷四上、《五灯全书》卷六十、钱谦益《列朝诗集闰集》以及《两浙名贤录》卷六十二,惟彼此互有重复。27、(比丘)明复编:《中国佛学人名辞典》(台北:方舟出版社,1974),页220下-221上。28、荒木见悟:“禅僧玉芝法聚と阳明学派”,《明代思想研究》,页81-99。29、蔡汝楠:《自知堂集》卷十五《天池法会偈引》。30、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八。31、关于云栖祩宏与晚明佛教的专门研究,参见Chun-fangYu,.freelinChina:Chu-hungandtheLateMingSynthe

6、sis.NebiaUniversityPress,1981.32、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七。33、有关龙溪的先天正心之学与后天诚意之学的检讨,参见彭国翔:“王龙溪的先天学及其定位”,台北:《鹅湖学志》第二十一期,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1998年12月,页69-162。34、张元忭:《张阳和先生不二斋文选》卷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54),页477下。35、祩宏生平参见(一)、德清:《古杭云栖禅院记》;(二)、广润:《云栖本师行略》,俱收《云栖法汇手著》第13册。36、俱见祩宏:《山房杂录》卷二。37、祩宏:《山房杂录》卷二。38、祩

7、宏:《山房杂录》卷二。39、祩宏:《山房杂录》卷二。40、邓以讚:《邓定宇先生文集》卷二。41、参见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五《苇航卷题辞》。42、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二十。43、参见《王阳明年谱》弘治十五年条下,《王阳明全集》(下),页1226。44、根据福永光司的研究,佛教由六朝以迄隋唐,重“理”不重“气”,正是在与道教的互动过程中,佛教在实践的层面上颇采道教胎息服气、吐纳导引等炼气之术以及与服气相关的医学内容。参见福永光司:“佛道儒三教交涉记ぉけゐ‘气’の思想”,《道教思想史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87)。不过,印度本有

8、瑜珈一类与控制呼吸相关的身体修炼方法,佛教密宗的修证更是有一套与身体修炼直接相关的实践方法。因此,也不能笼统地说佛教中此类法门全然取自道教。福永光司所论,或仅就东土佛教并且是显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