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心理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音乐欣赏心理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ID:26760914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9

音乐欣赏心理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与探索_第1页
音乐欣赏心理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与探索_第2页
音乐欣赏心理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与探索_第3页
音乐欣赏心理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与探索_第4页
音乐欣赏心理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与探索_第5页
资源描述:

《音乐欣赏心理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与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音乐欣赏心理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与探索音乐欣赏心理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与探索朱咏北在《音乐鉴赏》一书中对音乐欣赏做出明确定义,即:它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音乐实践活动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感受和鉴赏这一教学领域所以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正是因为音乐鉴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作为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它对于扩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鉴赏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有重要

2、的意义。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音乐欣赏过程之心理因素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实施欣赏教学的几点探索和认识。  1.音乐欣赏心理结构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体系  1934年黄自指出,音乐欣赏有知觉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三个方面。  1983年张前在他的《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一书中,把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为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和理解认识四要素。  80年代在国内引起关注的还有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A.Copland)的音乐听赏三阶段论,他在《怎样欣赏音乐》

3、一书中说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全是在三种不同的阶段上倾听音乐的(1)美感阶段;(2)表达阶段;(3)纯音乐阶段。  蒋笛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因素》一文中,作者指出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心理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为音乐欣赏学习过程与音乐欣赏过程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在进行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借鉴一些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的一般规律,能为音乐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音乐欣赏教学顺利进行。  各家理论观点不尽

4、相同,存在的差异也多可视为一种互补。总体来看,完善的音乐欣赏活动根据音乐的不同类型、特点、功能以及不同的欣赏场等,心理结构各成分由低到高或单独地或综合地起作用,而音乐欣赏心理结构的最高层次,首先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有理性认识的渗入,这种理性认识包括对音乐形态的感知、对作品意蕴的把握、以及对作品创作和表演方面的审美评价,然后在感性与理性的整合中达到情感的升华,达到对音乐美的体验和感悟。  2.从听入手,抓住学生音乐欣赏的一般心理过程《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听觉得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听觉,听音乐是艺术的

5、最基本的特征,而音乐欣赏表现为欣赏者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包括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欣赏的一般过程。刘金华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分析指出,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刺激的特征(新颖、新奇、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再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少灵活动。  我在进行一年级《狮王进行曲》欣赏教学时,起初在教学设计中以音乐体验为主线,忽略了音乐本体,在初听《狮王进行曲》时,急于让孩子们表现音乐形象,没有给孩子先静听音乐的时间,学生还未把握《狮王进行曲》中的音乐形象就草率让他们

6、投入情景表演,结果孩子们把注意力放在了情景表演中,而音乐成为名副其实的陪衬,很多孩子可能并没有留意到这一课重点要欣赏的乐曲,只是通过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来的想象在进行表演,却没有真正去根据欣赏曲《狮王进行曲》中的旋律变化想象不同的音乐形象。这违背了孩子们音认知心理,也违背了音乐欣赏的主旨,经过反思我认识到:让低年级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聆听习惯,把握孩子们的欣赏心理,让孩子们先听,进行直感状态的音响感知,在此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发现和认识,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感受音乐形

7、象,然后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让学生参与表演活动,使表演为学生理解音乐服务,孩子们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添加表演、伴奏,进一步体验与感受,发现音乐的美,理解音乐内涵。  3.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策略刘金华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分析了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对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做出界定,4-7岁的儿童为直觉思维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7、8岁的儿童不再集中于对象的某个特征或某种状态,集中于主体所持有的某一种观点,而能够以所有可能的迂回和回转去追随外

8、界变化,依据客观的交互观点的系统去协调个别观点。而到11、12岁,孩子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并随着年龄增长,对定义概念的那些方面逐渐与大多数成人认为的关键东西相一致。还以一年级欣赏教学《狮王进行曲》为例,当我问孩子们:当狮子走到小动物当中用吼声来显示自己兽中之王的身份时,其他小动物会怎样?原本想让孩子们回答:小动物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向兽中之王狮子打招呼。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