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 论《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

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 论《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

ID:26813917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9

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                        论《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_第1页
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                        论《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_第2页
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                        论《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_第3页
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                        论《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_第4页
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                        论《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 论《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论《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摘要:佛经翻译和圣经汉译在中国均有悠久的历史,两者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重大的影响。相应地,在翻译方面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意。相比之下,《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这一文章从各个角度比较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更具有代表性。这一文章主要采用了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就其如何运用此方法分析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做进一步详细论述,给广大方法研究者对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中国5/vie  

2、关键词:圣经汉译;佛经翻译;共时研究;历时研究;差异性;相似性  作者简介:吴润妍,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1002-2139(2017)-09--01  一、引言  基督教的《圣经》和佛教的经典都是作为宗教文化传入中国的,圣经汉译和佛经翻译都历时千年之久,激起了广大学者的研究兴趣,其中《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这一文章从各个角度比较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主要采用了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二、共时性研究方法下圣经汉

3、译与佛经翻译的比较  共时性研究,指从某一历史时期面对其现实问题进行横向比较与分析研究。它将某一时期翻译研究情况作为出发点,经过客观,详尽深入地比较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共时状态是语言的相对静止状态。我们得假定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中的各个要素在某一时期静止下来并同时存在,才可以清晰准确地描述这些要素以及要素与要素之相似与不同。  此文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共识性研究的:通过将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放在同一维度上去对比,得出了众多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相似性如:第一,都是对二者及其文本自身具有的宗教、哲理、文学性质的首次肯定。第二,佛经翻译和圣经汉译对中国文学的发展都

4、有贡献。翻译使中国古代文学获得一种解放,白话成为当时的文学标准语言(胡适,1928)。第三,佛经和《圣经》是通过沟通西域和中国的“丝绸之路”由西域人士传来。第四,二者最初译作的性质均为“撰本”而不是“译本”。最后,都表现在对“汉语文化所固有形式”的追求上。二者的差异性如下:首先,西方圣经翻译有一个版本多次被翻译的传统,传播到世界各地,因而带有世界性特征;中国是佛经翻译的中心,因此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特征。其次,由于《圣经》版本不同,译家门在翻译过程中遭受各种挫折与灾难,译者甘愿埋没其名,不求名利;我国皇权比较支持佛经翻译,中外译家得到皇室的重视,社会地位

5、很高,有时就职于统治高层。最后,《圣经》文本的主导性价值或首要价值是宗教性;汉译佛典的首要价值是哲理性和文学性。  三、历时性研究方法下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的比较  翻译研究中的历时研究是指从纵向的角度出发,对两种翻译现象在时间顺序下进行对比、分析、作出客观的评价。既可以研究整个领域的发展趋势,也可以研究某些个别的语言现象。从实践的角度对圣经与佛经翻译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的特点加以研究可以看到,“翻译”活动本身是动态发展的,是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实际需要,在形式上不断丰富提升的。随着翻译活动具体时间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也会有一定的提高。这

6、种“动态的”方法就是历时研究的方法。  从历时性进行对比研究:差异性如下:首先,随着历史潮流与翻译理论的不断更新,圣经汉译的翻译理念与准则,相应地也随之变化。从18世纪末,译者贺清泰翻译《古新圣经》时,主张逐字译法,并开始考虑读者的感受(徐宗泽,1949:19),再到19世纪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以及之后奈达的“动态功能对等”理论。不同的历史阶段,所用的翻译理论不同。其次,佛经在中国的翻译以“使节文化”的面目出现。到了19世纪,圣经汉译活动与帝国主义的侵略策略有干系,遂有“征服文化”之嫌。相似性如下:第一,两者在翻译理论的运用上经历了三个

7、发展过程。佛经翻译理论的发展可概括为:“案本―中道―圆融”三个阶段;(赵秀明,2004)圣经汉译理论的发展可概括为“本文本意―意义忠实―信达雅兼备”三个阶段(任东升,2006)第二,从语言媒介的更替上看,圣经汉译和佛经翻译都经历了“口头传译―转折翻译―直接翻译”三个阶段。第三,翻译主体都经历了“外国人主译―中外人士共译―本国人主译”的更替。  四、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圣经翻译与佛经翻译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促进我们对西方圣经翻译与我国佛经翻译有更深入的认知。共时状态是�Z言的空间态,历时状态是语言的时间态,从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状态来分析,

8、才是全方位的。我们主张,既要观察两种翻译活动的共时状态,也要观察它们的历时状态,这样的观察才是全面的观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