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的继承与发展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的继承与发展

ID:26842471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9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的继承与发展_第1页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的继承与发展_第2页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的继承与发展_第3页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的继承与发展_第4页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的继承与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的继承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文章旨在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生态美学和实践美学共同关心的基本问题之一入手,来窥探一下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的继承与发展,对于人的自然化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生态美学;实践美学;人化自然;人的自然化;继承;发展    最近,随着对实践美学超越热的消退和人们对于生态危机的重视,生态美学成为如今美学的焦点问题,这是个好的现象,却又留有疤痕,因为当以超越为主体词的西方美学理论的超越热还未来的及建构中国式超越美学体系时,生态美学亦推波助澜冲击着美学场,这不得不令人反思,生态美学也会仅是类似于超越式的一个对西方生态学理论嚼之

2、未透的中国化的过场么?亦有此思考,笔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探讨下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发展。    实践美学及人化的自然观    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为哲学基础的一个中国当代美学流派及其变型。诞生的标志是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巴黎手稿》)的出版。在我国,最早引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并建构了实践美学的则是李泽厚,他根据马克思《巴》中自然的人化看法,阐述了他的社会性实践观点。在04年九月份举行的实践美学的反思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指出实践美学有两个要点,一是实践,二是自然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从本质意义上讲,就是指经过社会实践,人与自

3、然的关系发生了整体性的根本变化。这种变化同科技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特别是人类在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发明创造的实用化,使的自然日益提供了更多的能量满足人类无休止的需要。自然成为现代技术和工业的唯一巨大的加油站和能源自然成为单纯的能量提供者[1]。由此造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形成和自然的严重破坏。人类中心主义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认识被认识改造被改造的关系,即人化的关系,而人化的结果给我们带来实利的同时却造成了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生态危机的发生,因此人类反思重新建立生态的平衡,重新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基于此,生态的问题应运而生,生态美学也成风气。    生态美学的提出

4、及人的自然化    生态美学是九十年代中期由中国学者首次提出的。而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曾繁仁教授对生态美学限定的命题: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围内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和各种生态理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由中国学者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是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2]。  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实际也是由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的转变。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人类中心观念受到严重挑战。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理论,阐

5、述了生态平等生态共生等一系列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观点。而生态中心主义的中心原则就是讲人与自然的生态平等,这里的平等是指人与自然的主体间平等对话的关系即主体间性的关系。主体间性美学把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看作是生态审美中主主性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从根本上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恢复了人与自然的亲和性,同一性,[3]这类似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生态理论家大卫雷格里芬所提出的世界(自然)的返魅。这里的返魅应是在经历认识论时代的祛魅后,在更高水平上对自然的回归,这回归应是建立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的,也由此进一步的提出了人的自然化的命题。  人的自然化也应是内化和外化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后才得

6、以实现的,内化是人的本性自然化,外化是自然的本真化,这种本真化非人化,而是达到天然的本真化,本真本性与化的结合从而实现人的自然化,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在自然中得以本性化,自然于人得以本真化,这应是生态美学所追求的境界。正如周来祥先生所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美,是我国古代生态智慧所论述的天人合一,更进一步说则是其所追求的人的自然性情,是在人化自然基础上的人的自然化的无限接近。    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的继承与发展    前面我们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应是实践美学和生态美学共同关心的基础问题之一,那生态美学怎样得以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发展呢?  从哲学基础上说,二者都是

7、以存在论哲学为其基础的。生态美学是以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其基础的,正如大卫雷格里芬所提出的生态论的存在观,但在存在论哲学那里更多的是指海氏后期美学思想中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只是这里的存在仍是以实践为其审美活动的发生基础和前提条件,并进一步深化了存在论美学。只有四方游戏之人才使人的本真的存在得以走向澄明他才回到与万物和谐相处的生态本性[4],这种具有整体性的生命存在观不同于人化自然,也非自然为人的存在提供能源,而是主体间性的关系,是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美的关系。但不是所谓的人不能动自然,而是说人对自然的态度应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