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ID:26876048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进展_第1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进展_第2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进展_第3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进展_第4页
资源描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ofloity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的凝结,是种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高并有一定的死亡率。其主要发生在外科手术中和术后的病人,发生因素包括肥胖、静脉血栓史、静脉曲张、凝血机制异常、糖尿病、口服避孕药、外伤、分娩等。预防肺动脉栓塞,清除血栓,恢复下肢深静脉的通畅血流,保存静脉瓣膜功能,预防血栓复发是治疗Din;g)确保足趾活动自如[10]。3治疗对于DVT的治疗,国内同行们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需要提到的是如为急性期,手术取栓以发病不超过72h为宜,以避免因血栓机化,广泛静脉

2、内膜损伤,静脉与周围组织粘连等导致的手术失败及其他更严重的并发症[11]。3.1抗凝治疗在抗凝方面,低分子肝素的应用为近年来抗凝治疗的新发展,为国内外同行所接受[12]。由于其分子量小于未分解肝素,对凝血酶的抑制效应降低近150倍。其特点:a)抗凝血酶作用弱于未分解肝素。b)不易被血小板第五因子中和,也不诱导血小板聚集。c)抗因子Xa作用相当于普通肝素的3倍,因此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保留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而对血液总的凝固性影响较小。3.2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已经有30多年历史,具有肯定的疗效,但目前在溶栓途径,溶栓与抗凝关系,溶栓与取栓[13]等许多细节问题上有争论。3.2.1溶

3、栓途径传统溶栓途径为全身外周静脉,多为上肢浅静脉,溶栓药物随血液流遍全身,溶解血栓。它首先直接对纤维蛋白有很强的溶解作用,其次是激活体内,主要是血栓内纤维蛋白溶解酶转变为有活性的纤维蛋白溶解酶,从而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经外周静脉给药,药物可经交通静脉达血栓部位,操作简单,溶栓效果好。区域性溶栓治疗,通过介入插管将药物注入血管后在某一区域溶栓。1994年Senba和Dake首先报道一组急性DVT病人利用血管腔内技术,将溶栓导管插入血栓中,直接注药溶栓,使血栓溶解率达72%,部分溶解率达20%。潘扬[14]等报道,发病后72h到2周的DVT病人,放置滤器后插管溶栓再通率达100%

4、。对于周围型及混合型急性DVT病人,国内姚立正[15]2002年报道15例病人16条肢体,采用经动脉插管持续溶栓治疗,其血栓溶解率达56.25%,但此法不足之处是常会出现动脉损伤的严重并发症,应慎用。综上所述,目前经患肢外周静脉与区域性静脉途径的观点更适合临床治疗。3.2.2溶栓与取栓将导管插入血栓,直接溶栓与取栓术相比较,导管溶栓一年内血栓再发生率为12%[16]。目前认为溶栓能减少DVT复发和血栓后综合症的发生。Rhodes[17]也报道了导管溶栓与取栓有相似的通畅率和静脉瓣膜功能,但溶栓能更多保留血管的内皮功能。由于取栓术与导管溶栓术有相似的通常率,且都适用于急性DVT病人因

5、而存在如何选择的问题。一般来说,若存在手术禁忌症,则使用导管溶栓;反之,如果患者的急性DVT来势凶猛,范围广泛,必须立即清除血栓者,则选择取栓术,以保证最有效的侧支循环开放[16]。由此看来,经患肢外周静脉与深静脉溶栓,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预防肺栓塞的基础上,结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是DVT病人治疗的较佳方案。3.3介入治疗随着血管腔内微创治疗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已经有许多学者主张采取介入插管溶栓外,使用静脉腔内机械性血栓消融术,血栓负压抽吸术和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型术治疗下肢DVT。3.3.1机械性血栓消融术主要包括:a)超声溶栓:通过低频高强度的机械震动,空化作用等生物学效应,选择性作用于

6、血栓使之消融[17]。b)Amplatz导管溶栓:这是一种经皮置入静脉腔内的旋转式血栓消融导管,利用氦气马达驱动旋转装置,可将血栓浸软,切割和溶解成为直径约为100微米碎片,不需抽出体外。c)Oasis导管和Hydrolyser导管溶栓[18]:是一种高压喷射碎栓导管。利用高压注射器注入肝素溶液,溶液经过导管头端的侧孔流出,从而在血管内形成负压状态。使得血栓破碎,并顺导管和肝素溶液一起流出。3.3.2血栓负压抽吸术静脉血栓形成后,范围广,血栓较陈旧。溶栓治疗不满意或者使用溶栓治疗受到限制时,可采用抽栓导管负压抽吸血栓。但应严格控制失血量,每次不应超过200mL。2001年徐克报道下

7、肢DVT病人,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颈静脉行血栓抽吸术,治疗发病7~60d的髂—股静脉血栓获得成功。3.3.3球囊成形及支架成形术由于手术、创伤、肿瘤、陈旧性的附壁血栓等引起静脉管腔狭窄,使用上述治疗难以奏效。根据静脉管腔大小,采用局限性治疗如果得不到明显改善,将造成狭窄远端静脉压力升高,血流缓慢,容易形成新的血栓,所以对于残留的陈旧纤维性血栓,外压性的静脉狭窄,如髂静脉压迫综合症[19]等,应另加金属支架置入术。国内景在平报告有效率达94.12%,显效率达76.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