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直觉审美思维在绘画欣赏中的体现

中国直觉审美思维在绘画欣赏中的体现

ID:26930138

大小:71.24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30

中国直觉审美思维在绘画欣赏中的体现_第1页
中国直觉审美思维在绘画欣赏中的体现_第2页
中国直觉审美思维在绘画欣赏中的体现_第3页
中国直觉审美思维在绘画欣赏中的体现_第4页
中国直觉审美思维在绘画欣赏中的体现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直觉审美思维在绘画欣赏中的体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直觉审美思维在绘画欣赏中的体现【摘要】中国传统的直觉审美方式以“悟”为核心。其中诸如“虚静”“神”“气”“象”等范畴,都与“悟”的直觉体验有密切联系。中国艺术的直觉审美方式注重审美主体的体验,主客体心灵的交流。在绘画欣赏中,不仅直接把握绘画形式,而且还强调深入体验艺术的本质,感悟生命。【关键词】直觉;绘画【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652(2011)09-00-中国古典思维方式的实质是直觉思维。在中国哲学中,道家、玄学、禅宗、理学都特别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而中国深厚文化传统中的直觉,强调“心”,“本心”,“悟”,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富有人本主义精神。中国以“悟

2、”为核心的直觉审美思维方式在绘画创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样的,在绘画欣赏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直觉的经验,不是经验事实或经验本身,也不是仅仅停留在艺术认识的感性阶段,而是从审美主体的感受出发,运用形象客观地把握艺术世界的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精神要求观众不仅要通过直觉的审美思维去把握艺术的形式,但更重要的是透过表层进入到对象内在蕴含中,寻找对象外在形式上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中国古代运用直观经验,往往直接切入艺术内部,作微观的局部的领悟,表述艺术的精妙。”中国艺术精神强调的艺术境界是在艺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抵达“本我”、“真我”,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进入生命本体

3、的深层体验。这种审美的体验,克罗齐称为“艺术直觉品的静穆境界”,姜耕玉先生称之为“凝神圆寂、神超理得的直觉状态”。中国“道”的艺术本质所追求的审美直觉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艺术感悟。禅宗把瞬间感悟到生命本质的体验称为“顿悟”“悟道”。艺术上宋代严羽有“妙悟”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到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沧浪诗话•诗辨》)同样,绘画艺术也强调了直觉的“悟”,即能够从瞬间的永恒感中抵达真正的本体自身追求主体与客体相统一,天人合一的体验境界。如张彦远对画家顾恺之的评论:“遍观众画,惟顾生画古贤得其妙理。对

4、之令人终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中国艺术精神重悟道,在对艺术“静观”的直觉领悟中,抵达“无我”的境界,天人合一,这种“忘我”以融入客观世界的自由状态其实也是回归自我,回归生命本质,达到“真我”的本体境界。直观水墨画中的世界,在“神与物游”之间,是心灵与生命的交流。艺术就在观者这种回归自我,体验生命的感悟中实现它的价值。庄子以“无我”之心观“天下之大美”。“虚静”“悟空”是体验抵达本体的直觉领悟的首要精神状态。晋代画家宗炳说“胜任会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趋灵”。刘勰则提倡艺术创造需要一种“澡雪

5、精神”。审美知觉能力的发挥,有待于主体对审美对象采取一种明确的观赏态度叙然凝虑。“解衣般礴”(《庄子•田子方》)故事是要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有“坐忘”“心斋”的创作心态,同样的,这种要求也反映在对绘画的欣赏上。宋代刘道醇认为观画与作画一样:“大凡观画抑有所忌,且天气晦冥,风势飘迅,屋宇向阴,暮夜执烛,皆不可观在平爽霁清,虚室面南,依正壁而张之。要当澄思静虑,纵目以观之。”(《圣朝名画评》)不管是作画还是观画,“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凝神专注是发挥直觉能力的最佳精神状态。只有不带功利性目的,超概念的直觉静观状态,才能在这艺术世界里体验“虚静”“空灵”的审美境界。康定斯基说:“什么都不

6、再想!只要自问那作品是否能让你在一个从不了解的世界里‘漫步’。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你还需要什么呢?”在欣赏绘画时,集中注意力,放开一切杂念,放松身体,整副身心投入绘画观看中,以单纯认真的心态去观看这个“不了解的世界”。王夫之的“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祌”是对直觉审美的最恰当的描述。苏轼欣赏《山庄图》称道:“其神与万物交,其智与百工通”。张怀?品评顾恺之的画:“顾得其神,神妙亡方,以顾为最。”黄休复在《益州名画记》序中一开头就说“大凡观画而神舍者鲜矣。”绘画是视觉艺术,它通过色彩、线条构成艺术形象,直接诉诸欣赏者的视觉感官,让欣赏者产生强烈的直觉感受。中国绘画注重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董其昌说:“传

7、神者必须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神之所托也。”“作为形象的直觉思维……既紧扣住观照对象的整体特征,又是直接对艺术对象的整体感受的把握。在瞬间既能体会到艺术对象的‘神’,其契合点就在于通过直觉能够把握艺术对象的整体特征和整体感受。”直觉能够帮助主体把握审美客体的形式,但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直觉的“神会”更主要着眼于作品的内在意蕴。只有在这“神会”的主客体交流融合基础上,作品内在的神韵与意蕴才真正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