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ID:26942653

大小:66.1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30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_第1页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_第2页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_第3页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_第4页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和人类实践活动的转变,主体间性这一范畴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的前沿。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运用,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实践错位”的客观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并走出当前的困境。【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两个基本词汇构成,这就是主体间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肇始于胡塞尔的现象哲学,以哈贝马斯“交往性行为理论”最为典型,于20世纪成为哲学中凸现出的用以建构交往理论范式

2、的核心范畴。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来看,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对主体间性的定义进行阐述,但却在其交往理论中指出,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内在的规定性,“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双向互动、双重融合的关系,是不同主体间在实践中形成的发展共识,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关系表现的相关性和一致性”[1]。我国哲学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主体间性转向,到目前为止虽对主体间性的概念尚未统一,但是综合各位专家、学者对主体间性概念的研究,迗成这样一个共识: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与统一性,是处于交往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共同

3、作用于客体而构建的主体间的关系属性,它作为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是以个人主体性作为基础的,人不成为主体,不具有主体性,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主体间性。教育界在2002年把主体间性在教育中的运用作为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紧跟时代的潮流,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过程中共在的主体,以语言、教材、技能、活动等为中介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与互动,促使主体间相互理解、共生共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的交往实践活动。具体来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4、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他们是共同存在的,构成“主体-主体”的关系。教育者作为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教育者的主导性、前瞻性、创造性、传递性、规范性等方“主导性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起到主导和支配作用;前瞻性是指教育者既要立足现实,又要放眼未来;创造性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用于探索,勇于创新,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传递性是指教育者按照个人理解和诠释传递、传播、分享主流社会的路线、方针、政策;规范性是指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绝对不能超越主导价值体系,要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相吻合。”[2]而受教育者作为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

5、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一方面,受教育者积极发挥其主体性,能动、自主、创造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各种活动对教育者产生反作用。第二,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互动是以相互了解、共同提高为前提。在交往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平等的对话,相互之间的理解,来迗到某种情感上的共识,从而实现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也就是说,在交往过程中,主体间的人格是平等的。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的原则1.双向互动原则。双向互动(interaction)原则,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进行对话,既要倾诉又要倾听,最后通过交流迗成共识。[3]首

6、先,主体间的双向互动,就是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在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中,既要相互包容,又要相互欣赏。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包容受教育者因知识的局限而犯的错误,又要善于欣赏和发掘受教育者的闪光点。同时,受教育者要学会包容教育者某些教育内容跟不上潮流,也要对教育者的辛勤工作进行赞赏。其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来有往,相互作用。教育者不仅要自己讲,也要听受教育者讲。二者可以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里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彼此推动。他们之间彼此尊重,相互理解,进行着真诚的互动。这种主体间的互动,仅可以使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

7、反思,摸索出更适合于教学的方法,还能间接帮助受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2.互利互惠原则。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似乎“参与一一合作”式,换言之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古人有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也就是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教学相长、共同学习的。马克思曾经说:“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教育者要向受教育者学习,利用受教育者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来拓展自己的知识空间,不断进步。作为受教育者来说,更应该视教育者为良师益友。教育者在人生阅历和学科知识方面,都可以成为受教育者的引路人。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

8、。他们之间遵循互利互惠、共同提高的原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