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分析

ID:26988252

大小:70.0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30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分析_第1页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分析_第2页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分析_第3页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分析湘潭县妇幼保健院湖南湘潭400210【摘要】目的:木文就中丙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及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9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6例。参照组予以哌拉丙林治疗,实验组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中药保留灌肠、藤药外敷等中医综合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45/46),对比参照组的80.43%(37/46)更高,P<0.05。结论: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中丙医结合治疗

2、,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关键词】中丙医结合;慢性盆腔炎;治疗总有效率在妇产科中,慢性盆腔炎是较为常见的疾病,该病是指在女性生殖器官、结缔组织以及盆腔腹膜部位的慢性炎性反应[1]。患者发病后是以月经紊乱、白带异常、下腹坠痛以及腰骶酸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且兵有难治愈、易反复发作的特点,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带来了一定影响。木文为探究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对我院近一年收治的部分患者予以中丙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较令人满意,现将此次研究成果汇报如下:1一般资料及治疗方法1.1一般资料数据此次研究对象为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

3、共计92例,均经实验室检查结果、B超检查结果被确诊;病例选取时间为2015年7月-2016年6月。最大年龄者54岁,最小年龄者为22岁,中位年龄为(38.8±3.9)岁;病程在0.5-6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6±0.4)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资料数据,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研究可比性。所有患者对于此次研究均知情,自愿参与,并己签署知情同意书。1.2治疗方法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西医治疗,予以患者哌拉西林治疗,3g/次,2次/d,连续治疗3--5d。对于重症急性感染者予以哌拉

4、西林舒巴坦钠6g/次,2次/d;盐酸大观霉素,2g/次,1次/d,症状消后再巩固2--3d。实验组患者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中医综合疗法。中药内服:薏苡仁25g,红藤20g,蒲公英15g,桃仁、鬼针草、川楝子、川穹、败酱草各10g,乌药5g。辨证加减:湿热阻滞型患者可加车前子、土茯苓;气滞血瘀型患者可加枳实、当归及刘寄奴;寒湿凝滞型患者可加桂枝、吴茱萸、小茵香;湿痛互结型患者可加土茯苓及赤芍。中药保留灌肠:取丹参、透骨草、赤芍各30g,当归、没药、乳香、枳实、皂刺、三棱各15g,以水煎至100ml,降温备用,降至38°C吋为患者灌肠,1日1次,连续治疗1个月。

5、冋吋可为患者配合使用藤药外敷治疗,1日1次,每次热敷时间为20min左右。适当予以药物离子导入射频电疗等物理治疗。1.3疗效判定标准[2]患者月经紊乱、白带异常、下腹疼痛等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B超检査结果基本都恢复正常,则为治疗显效。患者月经紊乱、A带异常、下腹疼痛等症状有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结果、B超检查结果均得到有效改善,则为治疗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B超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变化,甚至加重,则为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X100%。1.4统计学处理此次研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整理、统计、检验;治疗总有效

6、率为计数资料,予以百分比(n,%)表示,组间比较结果采取卡方值检验;其他计量资料采用均数±表示,组间对比结果采取t值检验;以P<0.05作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的评定标准。2研究结果两组慢性盆腔炎患者,经不同治疗方法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45/46),对比参照组的80.43%(37/46)更高,卡方检验结果为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冇患者用药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详见表1。3讨论盆腔炎的诱发因素有多种,如放置节育环、反复流产、不注意卫生等均易引发急性盆腔炎,长期炎性刺激便可发展为慢性盆腔炎,为疾病治

7、疗增加了难度[3】。临床中常为患者进行西医治疗,但由于耐药性、不良反应多、患者个体性差异等因素,导致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故我院主张为该类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法。慢性盆腔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腹痛”等范畴,主要是由于湿热下注、湿热阻滞、肝气郁结等所致[4】。文中对实验组患者采取中药内服、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方剂中的薏苡仁是清热排脓、健脾祛湿的良药;桃仁、川楝子、延胡索、赤芍、乌药等均具有良好的活血止痛、行气散结之效;蒲公英、红藤、鬼针草以及败酱草等可起到清热散瘀之效;诸药合用,可奏清热利湿、解郁散结之效。现代药理证实该方具有良好的抗炎、解毒之效。冋吋依据患

8、者的病情进行辨证加减用药,疗效更加确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