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的结构模式与功能

传播的结构模式与功能

ID:26994690

大小:388.00 KB

页数:46页

时间:2018-11-30

传播的结构模式与功能_第1页
传播的结构模式与功能_第2页
传播的结构模式与功能_第3页
传播的结构模式与功能_第4页
传播的结构模式与功能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播的结构模式与功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讲传播的结构模式与功能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邓相超第一节传播的结构模式一、什么是结构?所谓结构,即构成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这一概念源于哲学的“结构主义”和社会学领域的“结构功能主义”。——其主旨是,万事万物均具有一定的结构。二、什么是模式所谓模式,是一种再现现实的具有理论性的简化形式。——“理论”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概括;——“模式”则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方法。——模式的作用:为清楚地说明各种理论而提供的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模式方法是深入研究传播的有效方

2、法之一。模式方法是通过科学的抽象,把传播的全过程分解为若干组成要素,然后分别研究各个组成要素在传播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并用最简要的方式描述出来。三、传播模式(一)线性模式1.拉斯韦尔模式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构造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5w"模式,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图解该模式(图1)2.

3、申农-韦弗传播模式1949年,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及同事韦弗在研究信息流通过程时,提出了通信的数学原理。他们研究的是技术科学中通信的信息传送问题,本来是一个与社会系统无关的纯技术模式,但该理论在传播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有关传播模式与理论的发展,具有最重要的影响和启迪作用。(如图)(图2)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单向,缺乏反馈;——静态,忽视互动。3.格伯纳的传播总模式传播总模式由美国传播学者乔治·格伯纳提出,其目的是要探索一种在多数情况下都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模式。该模式能够依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以

4、不同的形式对千变万化的传播现象进行描述。格伯纳模式有不同的图示。而他的文字模式则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其图解模式的构造:①某人②对某事有所感知③然后作出相应的反应④在某种状况下⑤通过一定的途径或借助于某种工具⑥获取某些可资利用的材料⑦采取某种形式⑧在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中⑨传达某些内容⑩得到某种效果。该模式的优点是适用广泛。它既可以描述人的传播过程,也能够描述机器如电脑的传播过程或人与机器的混合传播。依照这一模式,整个传播过程中所有的信息都始终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可见人类传播是具有开放性的系统,而传播也

5、是对纷繁复杂的事件、信息加以选择和传送的选择性的、多变的过程。该模式只是对单向线性模式的改进,仍然缺乏对传播活动中反馈和双向性的描述,这是其不足之处。(二)控制论传播模式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这个新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是一个突破。奥古斯德—施拉姆循环模式对单向直线模式的突破:其一,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其二,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

6、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其缺点是:第一,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授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第二,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施拉姆认为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

7、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没有重视干扰(噪音)要素的研究。(三)系统论传播模式1、赖利夫妇模式美国社会学家赖利夫妇于1959年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大众传播是各种系统中的一个系统。把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确实是赖利夫妇的一大创举。将传播过程看作是庞杂的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对传播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进行了考察。他们的这种模式将大众传播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莱莉夫妇模式——该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传播过程是处于社会系统中并受其影响的一个子系统,所有的

8、传播过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的活动。传播系统既与社会中其它系统相联系,又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从这样的角度看来,传播过程中传授双方都是具有人内传播的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又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从属于各自的群体,这样,群体系统之间又形成群体传播;而个体、群体又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总是在社会中运行,因而又与总的社会系统有着互动关系。赖利夫妇这一模式的提出意义极为深远:微观——>宏观这一模式开启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面貌。第二节传播的功能和层次关于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