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孔子的思想

简析孔子的思想

ID:27146911

大小:58.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1

简析孔子的思想_第1页
简析孔子的思想_第2页
简析孔子的思想_第3页
资源描述:

《简析孔子的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简析孔子的思想王小康(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07级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2班,辽宁兴城125100)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169-0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国瞰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己被誉为“天纵之圣”、

2、“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木、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乂被称为儒家文化圈。孔子,春秋后期魯国人。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魯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H(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

3、的学生。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生于周灵王廿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黄帝纪元2146年,前551年)夏历八月廿七(现行阳历9月28日),出生于魯国。孔子的先世可追溯至宋国公室及殷商王室,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邹邑,从此孔氏在邹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邹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为邹邑大夫。《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隐晦地表明

4、孔子是一个“野合”后诞生的私生子。孔子少年和青年吋代和母亲居住,不知有父,可以说是这种姻亲关系的最好证明。关于孔子的出身,有一个传说是:叔梁纥的元配施氏为孔纥一连添了九个女儿,孔纥望子心切,于是续娶一妾,虽然生了一个儿子名为孟皮,却脚有残疾。所以孔纥在72岁吋三娶18岁的颜征在,生孔丘仲尼。为得子,其父曾在尼丘山求拜,表示欲子心切,后果然得一健壮之子,故取名丘,字仲尼,仲是排行老二的意思,但是大排行为老二,小排行,仍然位老大,也就是说,孔子是其生母的长子。但这个传说于籍无考,一般认为是后世儒生为粉饰孔子出身而编造的故事。孔子生而首上圩顶,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被称为“长人”。

5、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円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即有孔子之名“丘”来源于此的说法。唐朝司马贞认为:“圩言乌。顶音鼎。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即孔子头顶中部有凹陷。清朝陈立相信此说,“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丘焉。”史学家钱穆在《孔子传略》中也持此说。孔子所处的春秋吋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诸夏”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吋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

6、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吋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仁是孔子和弟子反复探讨的课题。孔子会针对不同的弟子与不同的吋机来讲述“仁”的真谛。大抵来说,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说的“忠恕”二字而已。“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仁道”就是真诚踏实,切忌浮夸不实而违逆正道。礼,就是「节制」,宋明儒者也解作「理」。《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有:「礼以节人,乐以发和。」我们来看孔子对于礼的阐……《论语·泰伯》:「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JJ礼,也是「真情」,而且在上位者必须

7、作为人民的表率。所以孔子接着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礼,不是浪费铺张,而是真情流露;宁愿节俭简陋,也不奢侈浮夸……《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苏奢也,宁俭;丧,与其奢也,宁戚。』」《论语‘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是对天地万物的尊重。藉由对礼法的好问,来表达自己对于天地的敬意……《论语·八俏》:「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正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