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孔子“温柔敦厚”的诗教.doc

简析孔子“温柔敦厚”的诗教.doc

ID:56388520

大小:20.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6-22

简析孔子“温柔敦厚”的诗教.doc_第1页
简析孔子“温柔敦厚”的诗教.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简析孔子“温柔敦厚”的诗教.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简析孔子“温柔敦厚”的诗教诗教,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艺术教育方式之一,代表着儒家最基本的诗学观念。诗教的基本理论,形成于孔子,在汉代的《毛诗序》等论著中得到较为明确的表述。不少范畴和命题,如“温柔敦厚”、“兴观群怨”、“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彰显出诗教的丰富内涵及其在儒家政教诗学中的核心地位。 "诗教",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礼记·经解》,这是我们可以查到的"诗教"这个概念最早的出处.它原来的意思,是以《诗经》为教材进行教育.《诗经》本名就是一个字:《诗》,到了汉代,把《诗》奉为经典,才有了《诗经》这个名字.周王朝采集编纂《诗》,

2、其中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统治阶层要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子弟.以《诗》为教不是孔子以后才有,应该是从一开始采集编纂《诗》,就同时在进行的,虽然未必那么自觉.那时的《诗》教的对象,是贵族子弟.《诗》教的结果就是使他们"温柔敦厚",这里的"温柔敦厚",是指当时上层社会人们应有的性格修养,是他们互相之间的相对形象和态度.孔子之前的《诗》教,使得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大夫、大夫与大夫之间,赋诗达意,不违礼节,婉转地陈述自己的愿望、要求、观点等等.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具体情况在《左传》中有

3、很多记载.可见当时的《诗》教有多么重要.温柔敦厚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传统诗教,是儒家的诗歌理论的核心思想。它的提出,最早见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这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温柔敦厚诗教者也: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性情和柔,就是要求不要违反礼教,不要反抗,即要“怨而不怒”,这是就诗歌讽谏的特点来说的,体现了对作者写作态度的要求。同时,《礼记正义》又说:“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

4、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这是就诗歌的社会作用来说的,既需要运用温柔敦厚的原则,同时也必须以礼义进行规范。儒家提出“温柔敦厚”作为诗教,主要是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规范,要求诗歌遵从这一规范以施行教化,使人人亲人礼教,作为国家治本的一个方面。即要求诗歌写出温柔恭顺、没有反抗性的形象,用以感化人的“善心”。作为《诗》教功能的集中体现,温柔敦厚是就人的言行趣尚、气质情性或品德修养而言的,主要是指经过《诗》的陶冶,人们富有温良的善意、诚朴宽厚的人格底蕴、温厚和平的性情、从容深厚的风俗。温柔敦

5、厚虽然是具有共通性或普遍意义的性情基调,但并非性情和《诗》教的全部内涵,应与人的心灵的其他要素相辅相成,以免造成“愚”的偏失。《礼记·经解》意识到温柔敦厚可能有所偏失,因而强调深于诗者“温柔敦厚而不愚”,这是非常深刻的见解。后世不少论者在批评“温柔敦厚”的《诗》教时忽视了“不愚”的一面,导致误读。 从根本上讲,“不愚”就是明智、聪慧,有真知。按照王夫之的注解,可以说,不愚意味着人能明断真假、善恶、美丑、是非。《荀子·修身篇》有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这段话的大意在于:明辨是非则不愚。朱熹在解释《论语·先进》中“柴也愚”时说

6、:愚者,知不足而厚有馀。由此可见,人在温柔敦厚的同时若有较丰富的知识或智慧则不愚      温柔敦厚是一种性情中和的基调,不是对人的性情的单向度的规定,不妨碍性情中其他因素的多样呈现,温柔、敦厚是情之和、情之固。情之和偏重于外在的精神风貌,情之固偏重于内在的人格底蕴。孔子从他的“中庸之道”的哲学观点出发,提出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主张文学上的“中和之美”,“温柔敦厚”成为一种审美标准,首先是要求感情适度,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用礼义加以节制。其次是要求表现含蓄。正如孔頴达所释,“温柔敦厚”诗教具有“依违讽谏,不指

7、切事情”的特点,要求诗人在创作上运用比兴的手法,形成委婉含蓄的艺术风格,以便调动读者的想象来进行审美的再创造。,这对于比兴的艺术方法的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这可以说明“温柔敦厚”的诗教在促进艺术表现方法的发展上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但温柔敦厚的诗教又有其消极作用。“诗”教的宗旨在于教人,使人在“温柔敦厚”的大前提下对国家的利弊得失表达意见竭尽愚忠。“诗”教要求诗歌塑造的是“怨而不怒”、温柔和顺的艺术形象。从而以诗教民,以诗化民。并以诗人的休养为添加剂,造成诗人温顺的性格,进一步影响到全社会。使封建统治者在权力的舞台上随心所欲。作为诗歌的伦理原则

8、,“温柔敦厚”诗教的用意,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是“温柔敦厚”在汉代产生,并长期成为封建文艺的创作纲领的原因,这是封建专制政治的必然产物。两汉时期,君权与神权合一,士人丧失了独立的人格,不得不依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