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中的因果性概念的有效性

论知识中的因果性概念的有效性

ID:27153621

大小:61.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1

论知识中的因果性概念的有效性_第1页
论知识中的因果性概念的有效性_第2页
论知识中的因果性概念的有效性_第3页
论知识中的因果性概念的有效性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知识中的因果性概念的有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知识中的因果性概念的有效性摘要:知识的必然性来自于因果性的保障,而单纯的因果性的有效性来自两种思路,要么是先天的,要么是经验的,而其中我们唯一可走的即是经验的道路。关键词:知识;理智;确证;因果中图分类号:B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165-01笛卡尔作为大陆唯理论的开启者,他的后继者,不论是斯宾诺莎,还是莱布尼茨,都会接受笛卡尔所提出的“天赋观念”学说,即真正的具有必然性的知识只可能来自于先天的理性演绎;而英国的经验论一系,不论是洛克还是霍布斯,他们都坚持知识只可能來自于经验,经验之外的知识都是不可

2、以认知或不可以想象的。但是,唯理论却永远也不可能解决,在先天演绎中我们得来超出前提的知识是如何能够奏效的;而经验论则始终不能解决,由经验而得出的知识何以能够真正具有先天的普遍必然性。康德是这个问题的终结者,他的观点一一“真正的知识只可能来自于先天综合判断”己经被普遍的接受。一切知识必然与人类的理智相关,即使是关于外在自然的知识,它们只有经过我们理智的反思,才能成其为知识。因而,知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即人类与其他物种根木不同之物,即可作为我们人类的标志。但人类理智总是热衷于追问终极的答案,即使思考的对象是其自身,理智仍会继续追问,理智自身何以可

3、能?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积极方面来说,人类理智总是自明的,当我们做自我何以可能的追问时,其实己将答案暗含于该问题之中,并且早已作为我们一切思考的前提;而从消极方面来说,人类理智是无法借助理智的产物直接得到证明,而只能从我们的理智产物,即我们的知识中去体会而不是去证明理智。对于人类理智自身的所包含之物的讨论是无意义的,因为,我们无法达到一种理智直观,而直接洞察到我们理智的内容,所以可以这样说对于人类理智自身的自明性的信念可以说是人类的第一个信仰。但同时,我们需要讨论,从消极方面,理智如何可能?单纯的自明不足以构成理智的全部,因为在人类理智的认知

4、中如果只存在单纯的自明性,那么只会造成我们对理智理解的空洞无物,我们同时需要这种消极的证明来赋予理智以内容,知识即扮演这种角色。我们的理智并不能直接认识到外在于我之物,理智认识的直接对象是我们的观念,知识即在我们理智对观念的认知屮被构成。不过单独的观念不足以成为知识,而只有观念之间的关系,如观念的联结、比较等等才可以成为知识。那么,这种观念之间的关系乂是什么?答案即在因果性,因果关系是联系观念的基本要素,它构成了整个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但理智的天性仍然迫使们继续追问,因果性的有效性又将来源于何处?有一种观点会认为,因果关系的有效性来自于天

5、赋观念,因果关系是一种先天蕴含在我们观念中的必然之物。但我们在此处需要提防的是,这种观点是否是一种独断?因为先天之物是我们所不能把握的,我们并不了解它的内容与属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何以可能确定的把因果关系加诸之内而作为其一个必然的产物?这极有可能会把我们引向一种妄想中。我们在这里并不是直接的否定因果关系可以先天得来,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仅仅在别处找不到因果关系,就可以把这种关系妄加于我们所不能把握的物之屮,这是一种投机的方法。因此,虽然我们有可能从天赋观念屮寻找到因果关系的有效性的根据,但是天赋观念不能作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的开端,对于这种我

6、们未知之物的讨论,极有可能会把我们引向独断之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经验方谢来讨论因果关系的有效性?一般意义上,虽然单独的原因和结果可能作为经验之物,但是因果关系本身是不能作为经验之物而存在的。如此而言,那我们是否可能以经验之物证明非经验之物?然而,我们又需要注意这样一种主张,即我们不可能以自己的未把握之物为前提,而继续证明另一个未知之物,任何演绎必然要遵循这样一个前提,即只能以我们能够确证之物作为我们的前提,也就是只以我们所能把握的來证明我们所未知的,我们自终至终都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所以,如果我们耍对因果关系的有效性作一个反思,那我

7、们就必须要找到一个我们能够确证之物作为我们的前提。那何为确证之物?单纯的先天之物是否能够称为确证的?我们对此要有所存疑,因为我们对任何观念的确证都必须建立在我们能够全然的把握它的内容之上。单纯的先天之物看似是确定无疑的,但如果我们把一个未经体验的超然之物做为我们的前提,比如说上帝,由于这种超然之物自身普遍必然性的要求,在其之内必然要包含最高的原则,最少的内容,那我们就有可能因为木身缺乏对这个超然之物内容的理解而对其妄加属性,我们就有可能是因为论证的需要而赋予这个超然之物我们所需要的前提内容,这样的话,演绎木身就偏离了其原木的意图。由此,我们需

8、要回到了遵循休谟的主张,把原始的经验作为我们一切演绎的前提,在此即作为确证之物。参考文献:[1]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