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贴敷联合艾灸治疗小儿泄泻病120例的效果观察

中药贴敷联合艾灸治疗小儿泄泻病120例的效果观察

ID:27237582

大小:6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2

中药贴敷联合艾灸治疗小儿泄泻病120例的效果观察_第1页
中药贴敷联合艾灸治疗小儿泄泻病120例的效果观察_第2页
中药贴敷联合艾灸治疗小儿泄泻病120例的效果观察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药贴敷联合艾灸治疗小儿泄泻病120例的效果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药贴敷联合艾灸治疗小儿泄泻病120例的效果观陈运芬(桂林市中医医院广丙桂林541002)【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贴敷联合艾灸治疗小儿泄泻病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确诊为小儿泄泻病的240例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用自制中药贴联合艾灸祌阙穴;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中药贴敷联合艾灸神阙穴治疗小儿泄泻病有效率为95.83%,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贴敷联合艾灸辅助治疗小儿泄泻病,能提高疗效,患儿及家属易于接受,价格低廉,适宜推广应用。【关键词】

2、艾灸穴位贴敷小儿泄泻病神阙穴【中图分类号】R248.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8-0260-02小儿泄泻病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系疾病[1]。木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夏秋两季为多。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其中6个月至2岁的小儿发病率最高。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中丙医结合治疗小儿泄泻病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我科从2012年12月起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用自制中药贴敷联合艾灸神阙穴治疗小儿泄泻病,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符合

3、《中国腹泻病学的诊断治疗方案》[2]:①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称便,水样便、黏液或脓血便;②大便次数较平时增多;大于每日五次;③病程在两个月以上;④大便常规检查可见少量或无白细胞等症状或体征的患儿240例,病程为Id〜14d。其中治疗组男71例,女49例,年龄3个月〜1岁的59例,1岁〜3岁的41例,3岁〜14岁的20例;对照组男68例,女52例,年龄3个月〜1岁的61例,1岁〜3岁的43例,3岁〜14岁的1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补液、纠酸、抗炎、U服蒙脱

4、石散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用自制中药贴联合艾灸神阙穴。敷贴采用本院自制中药1号贴敷于神阙穴位,每天更换敷贴一次,用艾条隔贴灸15min,每日一次,7d为一个疗程。1.3注意事项①小儿易哭闹,不容易配合,操作前应详细告知家属,取得配合,艾灸最好等患儿熟睡后进行,避免小儿哭闹引起烫伤。②由于患儿皮肤娇嫩加上中药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用前应和家属解释清楚,如发现皮肤发红、瘙痒、皮疹等情况,立即停止使用,一般会自行消失。③有过敏体质的患儿尽量不用或缩短使用吋间。1.4疗效评定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进行。治愈:大便次数、性状及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正常、异常理化指标恢

5、复正常。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有效:大便次数减少,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好转,异常理化指标无改善。1.5统计学方法将资料输入SPSS19.0软件包处理,采用x2检验。1结果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表1两组治疗结果比较(n,%)2讨论3.1小儿泄泻常见原因有: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与脾肾阳虚引起泄泻。本院自制中药方主要冇五倍子、干姜、吴茱萸、丁香、肉桂等,具冇健脾益气,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作用。药物制成-定的膏状,利用一次性无仿布敷贴将膏药敷于脐部,利用脐部皮肤结构将药物吸收和刺激经穴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6、3.2脐即神阙穴,为任脉之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循行于胸腹正中,上连心脏,中经脾胃,下通肝肾,与督脉一源三歧,故有“脐通百脉”之说,又因神阙穴属任脉,起于腹部,其解剖位置位于腹部中央,邻近的胃、肝胆、胰、肠等器官均属于消化系统,故神阙穴对消化系统疾病起着非常重要的治疗作用[4】。艾叶苦辛,性温,纯阳之性,艾灸位于经络线上的穴位会出现较为明确具体的温度传递性,当艾灸辐射与传导吋,穴位局部温度升高,血液中热量传递,从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5】。艾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到体内而起到疏通经络、通调脏腑的作用。3.3在临床应用中发现,艾灸小儿神阙穴,具冇皮肤感热快、持续吋间短、疗效不

7、甚满意的缺点。因此,我们将艾灸与中药贴敷相结合,在神阙穴部位铺盖2mm〜3mm厚的中药贴敷,距离中药贴敷3cm〜5cm高处艾灸,初感吋间和耐受时间均较长,作用更温和、持久,既发挥健脾益气,温补脾肾,固涩止泻的功效,又有疏通经络、通调脏腑的作用,且中药对热既有隔热作用又有保温作用。临床实践证实,通过利用隔中药贴敷,艾灸辅助治疗小儿泄泻病,能提高疗效,患儿及家属易于接受,价格低廉,适宜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马融,韩新明.中医儿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2.[2】王慕遂.儿科学[M].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