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观察

隔姜灸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观察

ID:23509729

大小:7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8

隔姜灸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观察_第1页
隔姜灸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观察_第2页
隔姜灸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观察_第3页
隔姜灸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观察_第4页
隔姜灸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观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隔姜灸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隔姜灸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观甘风坤(广丙玉林市中医院儿科广丙玉林537000)【摘要】目的探讨隔姜灸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的效果。方法将126例泄泻的患者分为观察组(n=65)和对照组(n=61),观察组腹痛、腹胀、腹泻时,除辩证施膳外,还采取隔姜艾灸神阙穴后中药贴敷,对照组予口服肠活性杆菌、整肠生颗粒等,进行辩证施膳。半小时、1小时、第2日、第3日观察两组腹痛、腹胀、腹泻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半小时后腹痛缓解、第二天腹胀、泄泻症状明显减轻;对照组一小时后腹痛缓解,第三天腹胀、泄泻症状明显减轻。结论隔姜灸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效果

2、显著。【关键词】隔姜灸法穴位贴敷法腹痛泄泻【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1-0219-02小儿腹泻为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小儿腹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泻下如水样为主症,多见于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年龄和免疫功能障碍是影响发病率的两大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饮食起居的不同等因素,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是影响小儿生K:发育甚至造成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探讨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木研究采用隔姜灸结合穴位贴敷进行治

3、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选择我院儿科非感染性腹泻的住院患儿126例,均无呼吸道感染症状。将此7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65和对照组(n=61>。观察组男41例,女24例,年龄(1.00±3.16);对照组男35例,女26例,年龄(l.5±5.01),口服肠活性杆菌、整肠生颗粒。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小儿泄泻的治疗方法两组在观察期间均做好泄泻的饮食指导,如指导家属给患儿喂食清淡、温暖的食品,忌汕

4、腻、生冷、胀气之品,餐具要消毒,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AI惯等。在此基础上,观察者隔姜灸结合穴位贴敷中药治疗。中药采用:吴茱萸10g,肉桂5g,丁香5g,五倍子10g,藿香15g,车前子15g。粉碎后,用米醋拌成膏药;点燃洒精灯,点燃药艾条,在中脘、神阙、关元穴贴上生姜片,用艾条对着姜片艾灸10-20分钟,以穴位皮肤轻度发红为度;中药膏加热至40〜430C,贴于神阙穴,用纱布覆盖膏药,再用胶布固定。每日1〜2次,7天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注意掌握施炙吋间,以皮肤红晕为度,观察皮肤温度、颜色,及吋刮除艾恢,注意保暖;贴药吋,纱布要完全覆盖膏药边缘1〜2

5、厘米,胶布过敏者可用绷带妥善固定。1.2.2纳入观察的西医诊断标准[5]:非感染性腹泻病毒性(如轮状病毒等)。(三)轻型,腹泻不到10次/日,或粪便量<10ml/kg/次,无中毒症状或只伴轻、中度以下脱水;重型,腹泻超10次/日,或粪便量〉10ml/kg/次,冇中毒症状或伴中度上脱水中医诊断标准:泄泻《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01-01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一)诊断依据1、大便称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腹胀,腹痛等。2、急性瀑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症。3、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吋轻吋重。4、饮食不当、受寒

6、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5、大便常规可见少许红、自细胞,大便培养致病菌阳性或阴性。6、必要吋作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肠镜检查。(二)证候分类1、寒湿困脾: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呜,畏寒食少。苔白滑、脉濡缓。2、肠道湿热: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可伴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3、食滞胃肠:腹满胀痛,大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纳呆,嗳腐吞酸。舌苔垢或厚腻,脉滑。4、肝气郁滞;腹痛肠鸣泄泻.每陶情志不畅而发,泻后痛缓。舌质红,苔薄自,脉弦。5、脾气亏虚: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伴有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6、

7、肾阳亏虚:晨起泄泻,大便夹冇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脉,沉细。(三)疗效评定1、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I临床检验正常。2、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3、未愈:症状朱见改浮。腧穴定位参照《针灸学》2002年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结果在治疗期间,观察组有2例皮肤轻微过敏,2例腹泻,1例腹痛,腹痛、腹泻均为轻度,考虑腹痛、腹泻与刺激肠粘膜、肠蠕动加快冇关,患者未出组。两组患者第7日、第10日便秘发生率相对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表1两组患者第7日、第10日便秘发生率对比表[n

8、(%)]分组病数第七日第十日观察组659(13.84%)16(24.62%)对照组6119(31.15%)34(52.3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