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透皮给药分析及进展

中药透皮给药分析及进展

ID:27248640

大小:65.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2

中药透皮给药分析及进展_第1页
中药透皮给药分析及进展_第2页
中药透皮给药分析及进展_第3页
中药透皮给药分析及进展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药透皮给药分析及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药透皮给药分析及进展陈玉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蒙医中医医院025450)【摘要】对中药透皮给药系统原理、进展、技术、类型、方法以及面临的问题等进行了初步综述,并相应的提出开发中药透皮给药系统的几点建议。通过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中药透皮给药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键词】透皮给药中药【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3-0264-021透皮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肠胃的破坏,具有不通过消化系统,并可持续控制给药速度和中断给药,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降

2、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病人的用药顺应性好等特点。目前透皮给药系统的研宄主要集中在提高药物对皮肤的运转速度的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新资料方面,其中热点之一就是寻找新型有效的载体和促进剂[1]。透皮给药技术目前透皮给药系统的技术主要有膜渗透技术、微小贮库技术、骨架控释技术、黏合剂分散技术等。促进药物吸收的主要方法有化学方法、物理方法、药剂方法。1.1透皮给药系统机理1.1.1动脉处皮肤的药物吸收。药物通过皮肤动脉通道、角质层运转和表皮深层、真皮转运而被皮肤乳头层中的毛细血管网吸收,从而进入血液循环。1.1.2穴位处皮肤的药物吸收。与

3、别处皮肤相比,穴位处的皮肤阻抗低、电容大、电位高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1.1.3粘膜处的药物吸收。U腔的舌下粘膜、鼻粘膜、直肠粘膜均为药物外的常见给药部位,粘膜没有角质层,药物透入较容易、速度快。但此处皮肤较为娇嫩,不奈刺激,用药要求高。1.2影响透皮给药因素皮肤条件:完整角质层、厚度、温度、水合作用。药物性质:角质层-亲脂;真皮-亲水;高效透皮吸收药物-亲水亲酯性近似分子量适中。基质的性质与组成:易释放,易扩散。其他:药物的浓度、面积、次数、用药吋间。1.3促进中药透皮吸收的方法学研究中药透皮吸收的方法学研宄影响透皮吸收

4、的主要因素有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部位的特性、基质的组成、附加剂、气温及湿度等。1.3.1表面活性剂或透皮促进剂的作用。表面活性剂可促使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过率。它们可能是通过增加类脂骨架无序性而增加皮肤的非均匀性来打断的滲透途径,从而促进药物的渗透。奇墩果酸也具奋透皮促进的作用。1.3.2芳香性药物的促进作用。离体皮肤试验表明,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倍,因此外剂方药中,几乎均含奋芳香药物,如麝香、沉香、檀香、冰片、菖蒲、闩芥子、川椒、姜、肉桂。2中药透皮给药研究2.1中药外治的历

5、史渊源中药外治法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冇用树叶草茎涂伤口,偶然治愈疾患并发现药物的作用。《本草纲0》采用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吴尚先所著《理论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提出了涂、贴、熨、洗、点等百余种外治法。并提出了“外治之理,及内治之理”,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2.2中药透皮吸收、作用机理外用药物切近皮肤,通彻于肌肉纹理之中,将药物的气味透达皮肤以至肌肉纹理而直达经络,传入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治愈疾病。2.3中药透皮给药研究中的问题透皮吸收以其独特的优点,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

6、点,并II发展迅速。中药透皮吸收实验方法及制剂的质量标准、药理毒理及缓释、控释等系统研究,需进一步完善。2.3.1剂型因素。中药透皮制剂多为普通硬膏、软膏、油膏,缺少现代化的中药透皮给药系统的,药物吸收较差,工艺简单,达不到理想效果。2.3.2成分复杂。中药复方多,药味多,成分杂,各种成分含量低,为体内体外透皮实验带来困难。2.3.3渗透促进剂。新型渗透促进剂寻找仍奋难点,经皮制剂的研究及临床化有待加强。3中药透皮给药系统研究几点建议3.1参照传统的经络穴位理论,研究穴位给药。经络理论是传统中医的精髓,人体的经络以得到现代

7、科学的证实,经络穴位较周围皮肤有阻抗低、电容大、电位高的电学性质,有特异的声学、热学变化。经穴对药物有外敏性和放大效应,起到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2】。药物作用与穴位特异作用相结合达到治疗效果。将会给中药透皮吸收的应用开发带来新的飞跃。例如,按中医经络学理论,脐联系于全身经脉,通过各精气之循环,交通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无处不到。药物可通过脐部的吸收,直达病灶而发挥治疗作用,故脐法有温通元阳、苏厥固脱、健脾助运、消积等作用[3]。3.2采用新技术,提高透皮给药的疗效。3.2.1脂质体包封。脂质体包封技术可作

8、为载体将药物包封于脂质双分子形成的超微球状载体内,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使药物具奋靶向作用,被誉为“药物导弹”。研究表明,通过脂质体包封技术,药物的透皮吸收率可增加0%〜50%以上[4]。将中药或其提取物制备成脂质体,可大大提高中药的疗效。3.2.2缓控释制剂。0前中药的透皮吸收制剂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