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常用针刺补泻手法

四常用针刺补泻手法

ID:27249610

大小:362.0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12-01

四常用针刺补泻手法_第1页
四常用针刺补泻手法_第2页
四常用针刺补泻手法_第3页
四常用针刺补泻手法_第4页
四常用针刺补泻手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四常用针刺补泻手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四)常用针刺补泻手法分单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1、单式补泻手法:又分为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单式补泻手法表名称补法泻法捻转补泻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疾徐补泻进针慢,出针快进针快,出针慢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迎随补泻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针类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开阖

2、补泻出针后按闭针孔出针时不按闭针孔,或摇大针孔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2、复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是单式补泻手法的综合应用,是由单式补泻手法进一步组合而成。(1)烧山火(补法)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如此反复操作3次(可配合呼吸补泻法的补法),即将针按至地部留针。临床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2)透天凉法(泻法)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

3、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缓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可配合呼吸补泻法的泻法),即将针紧提至上1/3留针。临床上多用于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六、留针与出针(一)留针:静留针和动留针。临床上留针与否、留针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而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疾病,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如急性腹痛、三叉神经痛、痛经等,留针时间可达数小时。小儿一般不便留针。有些病证,只要针下得气,施术完毕即可出针,如感冒、发热等。刺络放血亦无须留针。(二)出针拔针时要以左手拇

4、指、食指或食指、中指固定被刺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或将针轻捷地直接向外拔出。若拔针后,针孔偶有出血,是由于刺破血管所致,可用消毒的干棉球轻按压片刻。七、异常情况处理针刺如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犯刺禁,或针刺手法不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在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应有有异常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一)晕针1、原因:多见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之后,或体位不适,或施术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2、表现:突然出现

5、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吐、精神疲倦、血压下降、脉沉细。严重者会出现四肢原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唇青紫、脉细微欲绝。3、处理:立即拔针,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休息片刻,给予温开水或糖水或热茶,一般可渐渐恢复;重者可在上述处理情况下,指压或针刺人中、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等,若仍不省人事,可采用急救措施。4、预防:主要针对晕针发生的原因加以预防。如针前要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疑虑。(1)尽量采取卧位,尽可能选择舒适自然且能持久的体位。(2)取穴适当,不宜过多,手法亦宜轻。(3)对于饥饿或过度疲劳者,应待

6、其进食或体力恢复后再针。(4)医者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变化、询问其感觉。做好预防后,晕针还是可以避免的。(二)滞针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1、原因:患者紧张或因疼痛,或当针刺入腧穴后,患者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转针太过,以致肌肉纤维缠绕针体所致。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2、表现: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患者痛不可忍。3、处理:若因患者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而引起的滞针,可嘱患者不要紧张。医者用手指在邻近部位做循按动作,或弹动针

7、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若因单向捻转而致者,须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4、预防:(1)解释工作。(2)进针时应避开肌腱。(3)行针时手法宜轻巧,不可捻转角度过大,或单向捻转。(4)若用搓法,应注意与提插法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三)弯针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1、原因(1)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2)针下碰到坚硬组织。(3)留针时改变了体位。(4)因针柄受外力碰击,或因滞针处理不当而造成弯针。2、表现针柄改变了进针时或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伴有提插、捻转和出针困难,而患者感

8、到疼痛。3、处理(1)出现弯针后,便不能再进行提插、捻转等手法。(2)轻度弯曲,可按一般拔针法,将针慢慢地退出。(3)若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