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評量與試題分析

教學評量與試題分析

ID:27276780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2

教學評量與試題分析_第1页
教學評量與試題分析_第2页
教學評量與試題分析_第3页
教學評量與試題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教學評量與試題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評量結果的運用ㄧ、評量的功能評量的功能來分有安置性評量、診斷性評量、形成性評量和總結性評量1.安置性評量在教學前瞭解學生的先備知識(起點行為)、背景、性向及學習興趣,以因應學生之個別差異,安排適當的學習歷程,施予適當的學習與輔導,如性向測驗、編班測驗。2.診斷性評量旨在發掘、鑑定學生的學習困難或教師教學缺失,以提供調整教學方式之參考。在教學過程中發問、隨堂或平時測驗即屬此類評量。3.形成性評量在教學過程中,驗證教師的教學情形與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隨時隨地利用可能回饋方式了解學生學習進步情形或困難所在,做為實施補救教學依據。目前各校舉行之段考、

2、月考、期中考等即屬此類評量。4.總結性評量在教學後以定期考試或測驗的方式來考察教師的教學成果與學生的學習成就,其目的在於確定教學目標是否已達成。目前各校舉行之期考即屬此類評量。二、評量命題原則(一)評量需依四個層次分別命題,能評量學生的數學能力概念知識(CK)、概念理解(CU)、程序知識(PK)、問題解決(PS)(二)評量的測驗目標分為五項1.概念性2.程序性3.解題能力4.閱讀能力5.連結能力基本學力測驗命題方式為口語化、創新化、生活化命題採取難易適中的原則。三、良好教學評量工具的條件(一)效度──評量結果的正確性(二)信度──評量結果的可

3、靠性(三)難度──評量內容的難易度(四)鑑別度──評量內容能區分受測試者的高低能力程度四、評量的分析(一)難度分析「難度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有三:1.P=R/N×100%其中P表試題難度(答對者百分比,percentagepassing)R表達對該題人數N表全體受試人數2.P=(PH+PL)/2其中P表試題難度PH為高分群答對該題人數的百分比PL為低分群答對該題人數的百分比PH,PL為兩極端組群,一般取25%,27%,33%等3.△難度指數:△=13+4X常態分配上限為25標準分數13是平均數如P=.84△=13+4(-1)=9(二)鑑別度分析

4、D=PH-PLD表示鑑別度,PH為高分群答對該題人數的百分比PL為低分群答對該題人數的百分比D試題評量(註)jD<0為不當試題k0

5、答對人數100人,則PH=100/135=0.74PL=(該題低分組答對人數)/(低分組人數),如第一題低分組答對人數70人,則PL=70/135=0.51(4)在試題分析結果統計表上統計出各個答案的人數(5)在正確答案上打※(6)按PH、PL查范式項目分析表,對照P、△、R、D值備註:高、低分組最接近135份者,如算到73分有138份,算到74分有130份,則取至73分。2.複選題部分(1)PH=(該題高分組答對人數)/(高分組人數),如第一題A、B、C、D、E中,A、C、E是正確答案,若高分組答對人數60人,則PH=60/135=0.44

6、(2)PL=(該題低分組答對人數)/(低分組人數),如第一題低分組答A、C、E的人數35人,則PL=35/135=0.26(3)單選題部分之(1)、(2)、(5)、(6)各項方法可適用於複選題,(為複選題不必填4)3.填充題部分(1)各自獨立的題目,且得該題之滿分者採選擇題方法。例:第一題全對2分,全錯0分(和單選題的方法一樣)(2)第一題關聯到其他各題,且又答對部分分數,採證明題或計算題作法4.證明題或計算題部分(1)如一大題20分,分三部份,第一部份7分,第二部份5分,第三部份8分,則算出第一部份的PH=(高分組135人的各個分數累加)/

7、(7×135)PH=(低分組135人的各個分數累加)/(7×135)(PH+PL)÷2=P(難度)(PH-PL)÷2=P(鑑別度)(2)第二、三部份的作法同第一部份。(三)誘答度分析分析選項的有效性,只要一高低分兩組在各選項選答次數,加以坢段即可。判斷的標準是:每個不正確的選項,至少有一個低分組的受試者選它,且低分組比高分組更多人選擇不正確的答案,例如:組別選項DP高分組ABÜCD未答低分組58430.40.60(四)信度分析最常用的信度估計方法有四種1.重測方法同一份測驗在不同的時間,重複測量相同依群受試者兩次,根據這兩次分數求得的相關,成

8、為重測信度係數(test-retestreliabilitycoefficient),或稱再測信度,又稱穩定係數(coefficientofstability)。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