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论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ID:27299411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2

论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_第1页
论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_第2页
论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_第3页
论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_第4页
论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摘要】和谐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和”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的发展历史,积淀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不仅闪烁着东方式的哲学智慧,而且在促进社会进步、维系社会稳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关键词】和谐思想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    和谐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和”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的发

2、展历史,积淀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不仅闪烁着东方式的哲学智慧,而且在促进社会进步、维系社会稳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中国思想历史上,儒家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倡导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然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人类理应善待自然,就更应尊重自然秩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人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尊重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

3、然界索取和片面地利用自然。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荀子在《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一种最基本的态度。《礼记·中庸》指出:“惟天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4、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二、人与人的和谐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

5、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又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能够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是君子人格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更是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道家代表作《老子》说:“知和曰常。”在老子看来,整个天地是一个和谐。”老子提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第77章)。他主张人要效法天道,通过无争、去奢、知足,达到人与人的相对和谐。    

6、三、人与自身和谐    儒家重视人的身心和谐与个体的人格完善,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人、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基本途径。儒家要求人们首先要妥善处理义与利、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关系。儒家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肯定人的正当欲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孔子还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培养坦荡荡的心胸开阔、仁民爱物、“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的君子就成为实现社会和谐、天人和谐的基础。在人的心与身的关系上,中国古人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理与

7、欲的关系。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的修道方式。庄子为达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守道”、“心斋”等修道方法,通过摒弃内在的心理干扰以及外在功名利禄等利害关系的束缚,以开阔、通达的心态面对现实人生,将阻碍和不利于个体达于静极状态的因素驱散

8、、排除,使心灵澄明出一个纯净的天地,使人真正成为自由意志的人,而不是异己力量的奴婢,从而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超越境界。    四、世界的和谐    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中国古人主张无争无讼,平等待人,和谐共处,协和万邦,重视睦邻友好,互利互惠。历代中国封建王朝都把“协和万邦”的理想运用于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主张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这种以和为本,以诚信为德,以礼法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