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运用学具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运用学具

ID:27334040

大小:5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2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运用学具_第1页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运用学具_第2页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运用学具_第3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运用学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运用学具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玉田镇联合小学舒桂梅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已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上,并H益显示其积极作用。木文欲就如何通过学只操作使学牛.既获得知识乂发展思维以及有关的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1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既学到知识乂发展思维运用学具操作不是直接向学生说明某一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规律性东丙。这样,不仅使学生迅速地获取了应该获得的知识,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为了使学生在学具操作活动中既学知识又发展智能,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1要指导

2、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进行操作活动。学习上的操作或是观察,都是有意义的、有计划的活动,而不是一般的随意的动手活动。在指导学生操作之前,教师要精心设计操作的步骤,规定操作的程序和规则,还要设计学生观察和思考的问题。必要时,还可以组织几个学生进行预演性操作,以便发现学生操作中可能碰到的困难,或者发现操作中有什么技巧问题。比如,在探知“三角形内角和”时,要求学生把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度数相加,而不是把所有的角的度数相加。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在按程序和规则的一步一步的操作中,有目的、有次序、有条理地去进行观察和思考。1.2把操作同观察、思维、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知道,操作是学生手与眼的协

3、同活动。动手操作的信息,即对数学材料的动态感知过程,必须通过仔细地观察活动才能准确地输入大脑,促进抽象思维,形成数学概念、规律和方法。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语言的内化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必须把动手操作同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深刻理解知识的木质意义。1.3教师要加强对操作活动的过程指导小学生学A)数学,乐以直观,停以表面,弱以深入思考探究。要使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教师的继续指导和启发是至关重要的。在操作活动中,教师除了面向全体

4、认真组织,如注意操作的秩序、纪律,控制操作的吋间等以外,还要来回巡视指导,具体了解哪些学生还不会按规则操作,是否冇代表性的问题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特别要及吋掌握操作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为后面的总结积累材料。在操作结束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根据操作中获得的具体形象和动态表象展开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形成概念、规律和方法。2如何组织指导学具操作活动在课堂上设计、安排和组织操作活动,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2.1提供操作材料。具备结构性所谓冇结构性,就是提供的材料(学具)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反映不同的事物或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而不是一些具有特殊性的材料。

5、比如,认识10以内的数吋,提供给学生的不仅有小棒、小圆片、三角片等,还可以有直尺和内含实物图的韦恩图等;认识11耀20以内的数,提供给学生的小棒,是20根,不是19根或21根,而且要求学生先把10根捆成一捆;探求三角形内角和,提供给学生的不是一种三角形,更不只是几个特殊的三角形,而是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任意三角形。2.2设计操作规程。具有可操作性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0的、有计划的认知过程,是一种系统行为。操作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明白操作的0标,即研究什么事物,观察什么现象,或者分析一种什么关系等,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提示操作的方法。2.3

6、组织研讨交流。体现民主性操作和观察的0的在于让学生发现和感受到一种知识或一种方法。研讨则是要经过大家的相互交流,摆事实,讲道理,得到一个共同的认识。比如讲20以内进位加法吋,教师出示9垣2越阴这道题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吋,出现了三种情况:一种是把9根小棒与2根小棒合起来,数一•数,一共11根;一种是从2根里取1把9凑成10再加1;还存一种是从9根里取8把2合成10再加上1。在研讨中,淤你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于大家评议,这样做行不行?孟在这几种做法中,哪一种较好,为什么?经过一次筛选,第二、三种做法较好。再经过一次筛选,得到第二种方法最佳。这吋候,如果教师再出示几道类似8垣3之

7、类的题,学生也不会用第一、三种方法操作了,经过研讨,学生就不会停留在操作感知的水平上,通过回忆陈述,再现操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逐步建立起一个准确、清晰、完整和稳定的表象,从而促进物化向内化的过渡。2.4归结探究的结果。具奋条理性归结是在众议情况下精选出共冋的条理性认识,即从表象中归纳、抽象、概括出一般的计算方法、公式法则等,真正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和飞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归结吋,一般可以安排这样的程序:淤选定一种最佳方案或是得到大家认为是真实的认识;于用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