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_3

《雨霖铃》教案_3

ID:27335382

大小:21.8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02

《雨霖铃》教案_3_第1页
《雨霖铃》教案_3_第2页
《雨霖铃》教案_3_第3页
《雨霖铃》教案_3_第4页
《雨霖铃》教案_3_第5页
资源描述:

《《雨霖铃》教案_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的  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这个人回答:“柳郎中

2、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  一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

3、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

4、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  范读《雨霖铃》。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让学生感受词

5、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6、。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

7、写?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