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ID:27341673

大小:319.32 KB

页数:37页

时间:2018-12-01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与控制_第1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与控制_第2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与控制_第3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与控制_第4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与控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菏泽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几个基本概念传染病感染免疫反应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传染病的诊断传染病的治疗原则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传染病有关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对宿主的一种寄生过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潜伏性感染免疫反应: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反应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即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

2、感人群。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传染病有关概念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传染病和其他疾病相比具有四个疾病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后免疫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传染病的诊断:传染病的诊断,要综合考虑患者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一般检查、病原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内窥镜检查、影像检查、活体组织病理检查)传染病的有关概念传染病的治疗原则:传染病治疗的目的,不但在于促进患者的康复,还

3、在于使传染源无害化,防止进一步传播。要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与消毒、隔离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的原则。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既遵循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采取综合性措施,和根据各个传染病的特点采取起主导作用的措施两者相结合的原则传染病的分类根据病原体种类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病根据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性传播密切接触虫媒人兽共患传染病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甲类乙类丙类传染病预防控制原则统一领导,各部门协作依法防制传染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

4、例因地制宜、制定法规、综合防制传染病监测传染病监测是指对人群发生的传染病、流行及影响因素进行有计划地、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用于指导和评价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意义任何有组织的公共卫生实际或疾病控制活动,从总体上而言,都必须包括监测、干预(卫生服务或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卫生学(流行病学)研究三部分组成传染病监测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病例为基础的监测社区(或人群)为基础的监测医院为基础的监测实验室监测哨点监测传染病监测目的定量描述或估计传染病的发病规模、分布特征、传播范围。早期识别流行和爆发,了解疾病的长期变动

5、趋势和自然史对于已消灭(消除)或正在消灭(消除)的传染病,判断疾病或病原体的传播是否阻断。病原学监测监视病原微生物的型别、毒力、耐药性及其变异。传染病监测的目的人群免疫水平监测通过血清学监测进行人群免疫水平的监测相关的危险因子监测评价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效果建立和检验传染病流行趋势的预测、预报和预警发现新发传染病监测系统设计确定监测需求、澄清监测目的明确病例定义和分类确定系统框架、资料来源和报告方式制定数据分析方案确定监测信息分发和使用机制确定监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我国传染病监测概况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综合

6、疾病监测系统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系统特定疾病监测系统疫情报告责任疫情报告人执行职务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有关单位的工作人员为疫情报告人报告程序与时限责任报告人按规定的时限和程序向疾控机构报告疫情,并做好疫情登记报告方式通过国家疾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或通过填写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片、电话报告等方式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管理、控制、消灭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观察、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室内通风、换气;加强饮水、饮食管理;除四害讲卫生;国境检疫;消毒降低人群易感性增强特异性免疫力(主

7、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锻炼身体,改善营养,劳逸结合,使用非特异性制剂等)学校常见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霍乱、轮状病毒性胃肠炎、脊髓灰质炎、手足口病、细菌性食物中毒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结核、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相关疾病虫媒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寄生虫病:蛔虫病、蛲虫病甲型肝炎病原体:甲肝病毒(HAV),属肠道病毒属72型,抵抗力较强,100℃5分钟灭活,紫外线1小时,含氯消毒剂敏感,只有一个血清型,IgM仅存在于发病后

8、12周内,IgG抗体则长期保存流行病学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患者在病前2周至病后1周排毒量最多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易感人群:流行地区发病集中于幼儿和少年儿童,免疫力持久甲型肝炎-临床表现潜伏期:15-45天急性黄疸型黄疸前期:起病急,畏寒、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尿色逐渐加深。少数以发热、头痛和上呼吸道症状开始,平均5-7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