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

ID:27354594

大小:36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2

幼时记趣教案_第1页
幼时记趣教案_第2页
幼时记趣教案_第3页
幼时记趣教案_第4页
幼时记趣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幼时记趣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教学重难点】1.正确而流利地朗诵课文,能准确地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2.能体会作者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渗透的感情,表现的童年的乐趣。【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引入,介作者简介:沈复——字三白,长洲人(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包括:《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

2、山记历》、《养生记道》。清道光29年王韬为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二、怎样学好文言文?1.熟读、背诵;2.用心领悟;3.不断积累文言词汇三.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句,疏通文意。1.(幻灯出示,重点提示)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2.小结:文言文翻译应注意以下问题:(1)整体把握(2)字字对应(3)适当保留(4)补充成分(5)句意顺畅3.翻译小测试。(幻灯)(1)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2)蹲其身,使与台齐。(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4)见二虫斗草间。(5)请同学们口头翻译这篇课文。(现在小组内翻译,然后

3、到全班翻译)(6)四.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问题研究:1、文中写了几件趣事?各是什么?三件:观蚊如鹤、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蛤蟆2.本文记叙童年的“趣事”过程中,其思路是紧扣一个什么字?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结构和材料的?紧扣:一个“趣”字顺序:入神——神游——出神结构:总说——分述3、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4.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

4、物外之趣”。5.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6.“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从中体味到什么?(既能反映小孩视觉敏捷,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7.“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了什么?(说明作者小时候观察事物细致入微.)8.“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中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夸张,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比喻,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的深刻的印象._夸张,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比喻,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的深刻的印象.)9.“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是想象还是联想?体现出什么?想像,进一步体现

5、物外之趣.10.“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从中看出幼小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说明我是一个可爱,天真无邪的孩子.)11.找出描写心情的句子,并指出其作用是什么?“怡然称快”、“不觉呀然一惊”可以使人感觉到“察物纹理”时的投入,聚精会神,情随物动,别有一番情趣,从而突出文章的情趣。二.探究主题。本文通过对童年生活中细致观察景物的奇趣的具体描述,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及稚气烂漫的情趣。三.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

6、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四.蚂蚁唱歌的故事。(幻灯)五.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六.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