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

ID:27403730

大小:7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3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_第1页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_第2页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_第3页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刘江刘贵池赵一帆(1.河北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071000;2.河北顺平县医院072250)【摘要】目的:探讨针刺的降压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46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压和血浆一氧化氮(NO)的变化。结果:治疗组降压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血浆NO含量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药物,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NO的含量实现的。【关键词】高血压:血浆:针灸疗效【中图分类号】R24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2、号】1008-6455(2010)09-0193-01高血压病是当今社会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可能是高血压病发病的原因之一。已有文献报道高血压病可引起血中NO(—氧化氮)的改变,木组采用针刺治疗和单纯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NO含量的影响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木组共选取2007-2009年在我院住院患者,按1999年WHO/ISH高血压指南[1],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

3、Hg,可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38例,按配对设计采用随机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治疗组中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48.35±ll69,病程1-10年,高血压病I期15例,II期8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47.65±10.72,病程1-10年,高血压病I期13例,II期10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高血压病分期等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停服其他降压药至少一周以上,除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恶性肿瘤、妊娠/肾性高血压病、心梗病史、晕针及不接受木观

4、察治疗者[2】。1.2方法: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取穴:风池、曲池、内关、丰隆、太冲、行间穴、足三里,配合谷。用0.30mm×40mm毫针,常规消毒后,双侧风池穴针尖方向朝向喉结进针30mm:曲池、足三里、丰隆直刺30mm,内关、太冲直刺20-25mm,行间穴进针15〜25mm,合谷进针15〜20mm;曲池、太冲均施以提插捻转泻法,中等量刺激[2】,以冇明显酸胀感为宜,留针20分,每隔10分行针1次,持续30秒,2次/日。对照组U服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1片/日。两组均以15天为一疗程,连续两个疗程。1.3检测方法:两组分别于

5、治疗前后测同一上臂血压,并抽取空腹血,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药盒由南京聚力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提供。1.4统计学法: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1.5疗效判定标准:收缩压下降≥15mmHg、<30mmHg或舒张压下降≥8mmHg、<15mmHg为冇效;其他未达冇效指标者为无效。2治疗结果2.1治疗组和对照组奋效率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2.2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NO比较,见表2。由表2可见,治疗

6、组治疗后NO含量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基本无变化。3讨论从文献资料及本组临床观察看,针刺治疗高血压病能更好的改善症状,降压作用明显,疗效持久[3】,对血管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艽作用机理可能与促进其分泌NO冇关,从而促使其逐步恢复应冇的水平与协调,保持血压的相对稳定。高血压发病因素非常复杂,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可能是导致其发生和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具有舒张血管作用的NO,依靠其动态平衡来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4】。如果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分泌NO减少,就会导致血压升高,并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有资料

7、表明,高血压患者ND含量明显降低[5】,而且与患者的病情和病程有相关性,同吋高血压患者对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反应迟钝,主要是NO的生物活性降低导致的[6]。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的成分:每片含有氢氯噻嗪12.5mg/M苯蝶啶12.5mg,硫酸双肼屈嗪12.5mg,利血平0lmg。本观察结果显示:针刺对人体有双向调节作用,具有显著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提高NO含量的作用,达到降压的目的。远期效果以及防治高血压并发症疗效显著,治疗组NO含量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优势明显高于对照组,值得推广使用,但较明确揭示其降压机制仍需

8、进一步观察研宄。参考文献[1】赵广胜.现代高血压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2[2]黄凡,姚国新,黄小丽等.针刺治疗痰瘀阻络型高血压病临床观察.中国针灸,2007;27(6):402-406[3]冯国湘,吴清明.针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