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

针刺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

ID:31210616

大小:59.2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07

针刺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_第1页
针刺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_第2页
针刺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_第3页
资源描述:

《针刺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针刺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气至病所针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臀上皮神经损伤病例随机分成“气至病所”针法组与常规针法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气至病所组治愈率优于常规组(PV0.01)。结论:“气至病所”针法是一种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主题词]臀上皮神经损伤/针灸疗法;疼痛/气至病所;刺法臀上皮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腰腿痛疾患。笔者于1997年3月〜2002年2月间,采用“气至病所”针法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部120例病例均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78例中,男54

2、例,女24例;年龄24〜58岁,平均33.6岁,对照组42例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26〜56岁,平均34.2岁。两组病例中发病时间最短1天,最长8年。病史中有腰臀部急慢性损伤者43例,有风寒湿侵犯者36例,无明显受伤或风寒湿侵犯者21例。过去诊断中有63例被诊断为坐骨神经痛,28例被诊断为椎间盘突出,10例被诊断为梨状肌损伤。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⑴(1)患侧臀部有疼痛或麻木感,有时对出现大腿后外侧反射痛,有或无外伤史。(2)局部有明显压痛,有时可扪及条索状物,该处触痛尤为明显。(3)疼痛严重者,可出现直腿

3、抬高试验阳性。2治疗方法2.1治疗组取胞肓、志室、环跳、殷门、阳陵泉、阿是穴(臀上皮神经走行处有条索状物或压痛处即是取穴处),随症最多用4个穴。穴位经常规消毒后,用30号1.5寸(环跳穴用4寸)一次性针灸针刺入,在穴位局部施手法得气后,倒卧针,指尖指向疼痛处,继续小幅度提插捻转,直至使针感逐渐放散至患者疼痛走行线上(气至病所),接上G6805-2电针仪,采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留针设定20分钟,偏寒湿者酌用艾灸。每天1次,5次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休息2天,接着进行下一个疗程。2.2对照组除不采用气至病所针法外,取穴、施针得气、艾灸、电针频率、强度、留针时间、疗程等均同治疗组。3疗效观

4、察3.1疗效标准痊愈:腰臀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全部消失,腰及下肢活动自如;好转:疼痛、麻木等症状基本消失,偶有腰臀部酸胀感,腰及下肢活动基本正常;无效:腰臀及腿部疼痛、麻木等症无明显改善,活动功能受限。3.2疗效结果两组第一疗程后,疗效比较见表表1第1疗程后两组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痊愈好转无效有效率(%)治疗组7827(34.6)*51(65.4)0(0)100.0对照组425(11.9)35(83.3)2(4.8)95.2与对照组比较,"二10.21,巧<0.01,表明治疗组在第1疗程后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第2疗程后,疗效比较见表2。表2第2疗程后两组疗效比较例

5、(%)组别例数痊愈好转无效有效率(%)治疗组7856(71.8)*22(28.2)0(0)100.0对照组4211(26.2)30(71.4)1(2.4)97.6与对照组比较,"二23.79,^<0.005,表明治疗组在第2疗程后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痊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4典型病例费XX,男,38岁,工人,初诊日期:1998年8月3日。病史:无明显损伤及其它诱因下,右腰臀突然感到酸胀疼痛,腰不能转侧俯仰,贴麝香止痛膏及口服西药(药名不详)其效不显,遂来我院就诊,就诊时已是笫3天,其时疼痛牵及右腿后侧,咳嗽及变动体位则疼痛加重,寝卧不安,神疲,纳差,二便调。查体:

6、右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受限于50°,4字试验阴性,梨状肌紧张试验阴性,骼哺中点下3〜4cm处可扪及条索状硬结,按之胀痛,深压则放散至大腿后外侧,脉弦,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腰椎正侧位片提示:腰椎生理曲度正常,退行性病变。取穴阿是(条索状硬结处)、胞肓、环跳、殷门,经用上述气至病所针法治疗1疗程后,症状大为改善,继续治疗第2疗程后痊愈,1年后随访,未复发。5讨论臀上皮神经损伤是引起腰腿痛的一个常见病,且易与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紙管狭窄、腰肌劳损、梨状肌损伤等症相混淆。该病病因有人认为是臀上皮神经走行的特殊解剖位置关系一一分成四段有6个固定点,这些孔道如狭窄或固定点的软组织被牵拉、神经被卡压

7、则易引起水肿、渗出、瘀血,或臀肌肌束断裂、痉挛等,而产生无菌性炎症,产生腰腿疼痛症状⑵-祖国医学多将该病归属于痹证。痹者,闭也,气血闭阻不通也。劳作姿势不当,经络、筋经受损,血离脉络,气滞血瘀,若复感风寒湿邪,痹阻于经络,客于筋经,气机不通,不通则痛,则发为本病。志室、胞肓、殷门均为膀胱经脸穴,环跳、阳陵泉则为胆经脸宣,该两条经脉循行部位恰与该病疼痛及其放射部位相一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以上脸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