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折射波法反射波法1

地震折射波法反射波法1

ID:27405778

大小:3.65 MB

页数:84页

时间:2018-12-02

地震折射波法反射波法1_第1页
地震折射波法反射波法1_第2页
地震折射波法反射波法1_第3页
地震折射波法反射波法1_第4页
地震折射波法反射波法1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震折射波法反射波法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本章主要内容:介绍浅层折射波法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及地震资料解释,重点内容为测线的布置、测线长度和探测深度的关系、道间距与激发点的选择、观测系统的布置。第三章浅层折射波法1目录第一节折射波法概述第二节折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第三节折射波法的地震资料解释2第一节折射波法概述在浅层地震勘探中,折射波法是一种使用较久且成熟的方法,常用来探测覆盖层厚度,基岩面起伏,断层及古河道等水文工程地质问题。折射波法本身也存在弱点:波速的条件,分辨率低,测线较长等。在浅层地震勘探中,野外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1、收集资料、现场踏勘2、试验工作3、完成勘探任务3第二节折射波的野外

2、工作方法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主要介绍采集系统所使用的仪器设备、野外观测系统设计和有关采样参数的选择等。地震仪检波器4检波器又叫检震器,是把地震波到达引起地面微弱振动转换成电讯号的换能装置。目前常用的检波器主要由线圈、弹簧片和永久磁钢架及外壳组成。检波器输出的信号电压和其振动时的位移初速度有关,因此又叫速度检波器。用晶体压电效应特性制成的晶体检波器,固有频率高的特点,可以测量物体震动加速度,又叫加速度检波器。地震仪是将检震器的输出的电信号放大,显示并记录下来的仪器,具有滤波、放大、信号叠加、高精度计时及数字记录和微机处理等功能。震源要求有适当的能量、安全

3、可靠便于使用,能产生较高频率成分。常用的有:锤击震源、雷管和炸药、地震枪震源、电火花震源等。5一、测线布置(1)测线最好为直线。其切面为一平面,所反映的构造形态较真实。(2)主测线垂直岩层或构造走向。目的:控制构造形态,利于资料分析与解释。(3)尽量与其它物探线一致(或过钻孔)。便于综合分析解释。(4)疏密程度应据地质任务、探测对象大小及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5)考虑地形、地物。复杂条件,弯曲测线或分段观测。6测线布置原则:1、若地质任务是调查整个工区内基岩起伏,需要布置测网。2、对于路基或隧道等类的测线,布置在条带状的狭长地区。3、若地形起伏较大时,

4、在必须在起伏的顶部及底部设置激发点,保持测线分段观测的直线性。4、调查滑坡和边坡的测线,通常以主滑动方向为中心布置成相互垂直的网格状,其中一组测线和地层走向平行。5、使用折射波法追踪断层时,测线与推断的断层走向垂直相交。7二、测线长度与探测深度的关系地震测线长度基本要求:测线长度必须满足观测追踪第二层的初至折射波,可靠求取v1、v2波速和观测折射波时距曲线的要求。8三、道间距及激发点的选择1.道间距:相邻两道检波器的间距,用△X表示。浅折:5m,10m;浅反:2~5m。有时为求准表层速度:震源附近加密点,构成不等间距排列。显然,道间距大,排列长度大,工

5、作效率高。不宜太大,相位追踪对比困难,远处能量衰减大。定义:炮点离最近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用X1表示。工作中:端点不设检波器。一般为道间距的整数倍。3.偏移距2.排列长度9定义:离开炮点最远的检波点与炮点的距离,用Xmax表示。与探测深度有密切关系。折射:目的层深度的5~7倍;反射:目的层深度的0.7~1.5倍。4.炮检距和最大炮检距在测线两端及测线上,以适当的间距设置震源或布置炮点,用以激发弹性波,其位置和间距对调查结果有重要影响。震源间距越小,测量精度越高,但通常是按每6至12个检波点(即间距为40m至120m)设一个震源点来进行设计的。四、炮间距及

6、激发点的选择10五、观测系统地震现场数据采集中,为压制干扰波和确保对有效波进行追踪,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排列和各排列的位置应保持一定的相对关系。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排列和排列间的位置关系统称为观测系统。折射波法观测系统:1、单支时距曲线观测系统2、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3、追逐时距曲线观测系统4、双重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5、双重相遇追逐时距曲线观测系统表示方法有:综合平面图和时距平面图11观测系统适用条件单支时距曲线观测系统适用于地质情况简单,折射界面规则且近水平情况。特点:施工简单,效率高,界面起伏较大误差大,不适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折射

7、界面起伏明显,不规则。特点:解释精度高,中间部分重复观测。追逐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对折射界面连续追踪,曲线形态和折射界面形态相关。特点:时距曲线平行相似;界面上凸,则不平行12双重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表层条件复杂条件下采用特点:可弥补近炮点时距曲线不足,并可连续追踪。双重相遇追逐时距曲线观测系统13单边观测系统相遇系统追逐系统相遇追逐系统双重相遇追逐系统14第四章浅层反射波法本章主要内容:介绍浅层反射波法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及地震资料解释,重点内容为多次覆盖观测系统,要求掌握综合平面图的绘制方法及反射波资料处理与解释。15目录第一节反射波法概述第二节反射波法

8、的野外工作方法第三节反射波法的地震资料解释16折射波利用首波初至时间绘制时距曲线,推断地下构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