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谢冕:我的学术叙录

【课外阅读】谢冕:我的学术叙录

ID:27410690

大小:80.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2-03

【课外阅读】谢冕:我的学术叙录_第1页
【课外阅读】谢冕:我的学术叙录_第2页
【课外阅读】谢冕:我的学术叙录_第3页
【课外阅读】谢冕:我的学术叙录_第4页
【课外阅读】谢冕:我的学术叙录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外阅读】谢冕:我的学术叙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外阅读】谢冕:我的学术叙录作者简介:谢冕,一九三二年一月六日生,福建省福州市人。曾用笔名谢鱼梁。汉族,中共党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年在福州三一中学就学。一九五五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一九六○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一九七九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一九四八年开始文学创作,曾在《中央日报》、《星闽日报》、《福建时报》等报刊发表诗和散文等。五十年代开始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以及诗歌理论批评。著有学术专著《湖岸诗评》、《共和国的星光》、《文学的绿色革命》、《新世纪的太阳》

2、、《大转型——后新时期文化研究》(合著)、《一八九八:百年忧患》、《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十余种,以及散文随笔集《世纪留言》、《永远的校园》、《流向远方的水》、《心中风景》等。还主编过许多大型丛书,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十卷)、《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八卷)、《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十二卷)等。专著《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并兼任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主编。一、学术自述文学的兴趣和许多青少年文学爱好者一样,我对文学的接触最早只是由于兴趣。我的小

3、学和中学时代,炮火连天,生活动荡,朝不虑夕。我一面因每个学期的学费无着而愁苦,同时又如饥似渴地找文学作品来读,从巴金、冰心到鲁迅、郁达夫。开始是读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后来延伸到唐诗、宋词等古典作品。文学使我暂忘外界的烦忧,也使我的内心更为丰富,文学使我更为切近现实和历史的焦虑,它催我早熟。我在别人享受童年欢乐的时候,便因文学而开始感受人生的忧患。后来,我就自己提笔写诗、写散文了。时间是一九四八年,我还在念初中的时候。我写那些东西,说是一种爱好,恐怕失之简单。其实,是我找到了一种传达内心苦闷和抗议的方式。那时我涉世未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也浅,只是

4、一种积郁需要宣泄。文学就这样走进了我的生活,成为我最初的朋友。中学到底还是没有读完。一九四九年在那个历史大转折的时刻,我像当年那些怀有理想和激情的年轻人那样,离开了学校,开始了新的痛苦的、甚至可以说是艰险的人生追求。我自信我当年的选择,不是由于浅薄,也不是由于轻信。是当年我所接触的有限的文学,使我对人生有一种向往,文学使我对真理和正义、平等和自由,以及人性的尊严的认识,具体化了。我的人生选择,是基于对当时的丑恶、黑暗和无边苦难的否定,并在现实中找到了自认为可以实现理想的转机——这就是我当年投笔从军的简单动机。那年我十七岁。圣地在召唤我经受着艰难

5、困苦的磨练,不仅是环境的恶劣,生死的考验,还有纪律约束下的内心苦闷——对思想自由的渴望,等等。一九五五年四月我复员回乡。我听到内心强烈的召唤,一种愿望促使我选择更为合理的生活。我一面等待分配工作,一方面借来全部的中学课本,准备高考。当年八月,我接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告别了从童年到少年生活过的小木屋和年迈的父母,溯闽江,越分水关,沿浙赣线一路北行,终于来到古都北京。我投身北大的怀抱——等待和寻找了二十多年,终于在一九五五年金色的秋天,找到了属于我的、也属于中国的这片科学民主的圣地。 在这所校园里,我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走完中年的今天,我已鬓发

6、斑白,竟是人生的秋景了。我把青春献给了这所校园,这所校园也以它的丰富和博大、以它的自由的空气、民主的精神滋养了我。前面说过,我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在战乱和动荡中度过的。高中刚读完一年级,时局突变,我放下了书本,离开了学校。这一停顿便是六年。我入北大时,中学没有念完,所以说,我的中学教育是不完备的。以前我接触文学只是由于爱好,入北大后,便开始了文学的系统学习。五十年代的中国教育,在“学习苏联”的大背景下,开始走向新的规范。我在北大的专业是中国语言文学,那时一批有名望的教授都健在,我们的授课老师的名录列开来,便是中国语言文学大师的一张长长的名单。我庆幸

7、自己,最著名的学校、最著名的老师,还有最著名的图书馆!现在就看我自己的努力了。一串长长的书单我们的学习是繁重的,中国文学史从远古一直延伸到现代和当代,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了灿若繁星的古今作家的作品。这种在历史的线索下、以社会发展为参照的关于文学的习读和思考,把我先前那种零碎和片面的知识系统化了。我们于是获得了一个关于中国文学历史的整体的印象。现在反观,有这个系统化的整理和只停留在零星的层面,是非常不同的。中国历史非常悠远,文化和文学的现象异常复杂,特别是社会发展各阶段中社会、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因素对文学的影响和制约,非常具体也非常深刻。惟有把

8、文学发展置于中国社会、文化总的环境中加以考察,我们关于文学的意义和价值的评判方是可能的和可靠的。北大五年的学习——严格地说,没有五年,主要是“反右”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