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七章篆改与隶变研究

古代汉语第七章篆改与隶变研究

ID:27540898

大小:1.85 M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2-01

古代汉语第七章篆改与隶变研究_第1页
古代汉语第七章篆改与隶变研究_第2页
古代汉语第七章篆改与隶变研究_第3页
古代汉语第七章篆改与隶变研究_第4页
古代汉语第七章篆改与隶变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第七章篆改与隶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章篆改与隶变研究制作阚景忠讲授阚景忠一、秦朝的“篆改”篆改指秦朝时汉字由战国文字向小篆的演变。由于汉字的这一步演变最终是通过秦政府推行汉字改革来实现的,故称之为“篆改”。许慎《说文·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1.篆改的实施李斯向秦始皇提出“书同文”的建议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汉朝人称之为“三仓”峄山刻石(局部)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

2、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2.篆改的基础①小篆前的所有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周宣王时的太史籀为教儿童写汉字写的《史籀篇》中的十五篇文字。小篆籀文大篆②春秋战国时的各国文字③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石鼓文、诅楚文)④籀文(许慎)⑥指籀文这一类早于小篆而作风跟小篆相近的古文字(裘锡圭)⑤春秋时到战国初期的文字(唐兰)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丮,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會王符乃

3、發行之。燔隊(燧),史雖母(毋)會符,行殹。新郪虎符李斯等人进行篆改前,秦国已出现了小篆这种文字形体。3.篆改的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出面规范整理汉字,也是第一次对古汉字全面系统的整理。促进了汉字的发展。使汉字初步摆脱了原始图画色彩,符号性大大增强了。统一了汉字的形体,为汉字的广泛使用与迅速传播创造了条件。局限性:篆改没有彻底去掉古汉字的图画色彩,所推行的小篆这种字体也不容易书写,因此,篆改仅仅是古文字彻底变革的前奏。4.小篆对汉字的改革A.制定标准字体,废除异体字采自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采自徐中舒《

4、汉语古文字字形表》B.规范汉字结构,对构字部件进行省改省简部件改造部件C.改造汉字笔画,用粗细一致弯曲有弧的线条写字变线弧化D.统一汉字形状,将汉字统一为站立的长方形E.改造汉字风格,字形内聚环抱、严密拘谨二、汉字的“隶变”隶变是指古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也叫“隶定”、“隶古定”。徒隶程邈创隶说:《说文·叙》:“四曰佐书,即秦隶书”“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之所作也。”蔡邕《圣皇篇》:“程邈删古立隶文。”隶书是从事文字抄写工作的隶人创造的书体。《说文》:隶,及也。从又、从尾省。又,持尾者,从后及之也。隷1

5、.隶变的时间与原因时间:战国晚期至东汉秦代的隶书称“秦隶”,也叫“古隶”。睡虎地秦简:采自詹鄞鑫《汉字说略》高奴铜权:原因:大量用字毛笔汉代的隶书称“汉隶”,也叫“今隶”。东汉(特别是汉顺帝以后)的隶书,字形非常成熟,隶意极浓,完全摆脱了小篆的影子,是典型的隶书,这种字体旧称“八分体”,也简称“分书”。马王堆帛书(局部)居延汉简(八分书)东汉《史晨碑》(局部)2.隶变的意义隶变之前的汉字被称为“古文字”,隶变之后的汉字被称为“今文字”。因此,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古汉字的彻底变革。它使汉字完全摆脱了原始汉字的

6、图画色彩,变成了表意的书写符号,汉字从此进入今文字时代。3.隶变对汉字的改革A.改造汉字的笔画点、横、竖、掠、波磔掠波磔B.确立汉字的笔顺三画四画六画八画C.改造汉字的偏旁偏旁的异化:偏旁的同化:D.改造汉字的结构省笔讹变别构E.改造汉字的形状F.改造汉字的书写风格曹全碑(局部)峄山刻石(局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