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学”的意涵及现代启示

《孟子》中“学”的意涵及现代启示

ID:27577463

大小:72.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2-04

《孟子》中“学”的意涵及现代启示_第1页
《孟子》中“学”的意涵及现代启示_第2页
《孟子》中“学”的意涵及现代启示_第3页
《孟子》中“学”的意涵及现代启示_第4页
《孟子》中“学”的意涵及现代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孟子》中“学”的意涵及现代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孟子》中“学”的意涵及现代启示摘要:在遵循《孟子》原典本意基础上,破除顾名思义式解读所铸就的一一《孟子》言“人性本善”不重视“学”或无需“学”的一一思维定势,悉心探寻其中“学”的意涵不仅急迫而且必要。“求其放心”是“人性本善”的逻辑使然,是《孟子》中“学”之论说语境,《孟子》中“学”唯有在此语境中才能被准确地理解。《孟子》中“学”以“深造自得”为其本意,包括先立其大、反诸求己、博而约之、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反思质疑等内容。它给予我们两方面启示:一方面,学当致用,亦即学习应该为改善社会总体状况,为公义服务,而不仅仅是为

2、了满足自我私利;另一方面,学应该讲求方法。关键词:孟子;学;性善;求其放心;深造自得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5)01-0093-05收稿日期:2014-11-12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大学博士基金项目“道德承续研究”(14Z14);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现代转化研宄”(13K010)。作者简介:冯丕红(1987-),男,云南大理人,哲学博士,广西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转化、教育哲学研宄。在“性善论”和“仁义说”的喧嚣

3、中,学界很少有人专门论及《孟子》中“学”的意涵,即使偶有关注,也多从“教育”或“教化”视角概而述之,而不愿正面论之,这似乎成了一种不言自明的规常。何以如此?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孟子》言“人性本善”,在顾名思义的解读中人们通常认为,人性既已善矣,故无需学以善之,因此,“学”自然显得不重要;另一方面,《孟子》言“学”,凡32见,占全书之0.09%[1],其所论之“学”远不如《论语》、《荀子》浓墨重彩,其意涵未被深入发掘,自然不足为奇。因此,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学”并非《孟子》之重要范畴,而不屑或不愿进行研释,纵有涉

4、及亦统归于修养教化之列。事实真的如此?实践证明:顾名思义式解读不仅流于草率,堕为肤浅,且常是错误与悖谬之滥觞;《孟子》中“学”论述虽少,着墨亦轻,但并不能从逻辑上推断它没有特色优长,更不可断然否定其研究价值与意义。因此,在遵循《孟子》原典本意基础上,破除顾名思义式解读所铸就的__《孟子》言“人性本善”不重视“学”或无需“学”的__思维定势,于“无墨”或“少墨”处悉心探寻其中“学”的意涵不仅急迫而且必要。我们于此立意,拟对其论说语境、基本内涵做梳理澄明,以提供学习之参考借鉴。一、“求其放心”:《孟子》中“学”的论说语境“

5、求其放心”是“人性本善”的逻辑使然,是《孟子》中“学”的论说语境。孟子从“人性本善”出发,指出“四端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是与生倶来“不学而能”、“不虑而知”者(《孟子?尽心上》)。四端乃人的基本规定,一开始就以萌芽形式存在于每个个体中,并构成了个体自我实现的内在根据和出发点,理想人格的养成,无非是其具体展开。那么,现实生活中人之恶从何而来?孟子以“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牛山之木”等做了回答,指出“人之所以会有不善,并不是天生的资质如此,而是受到了外界的污染、为环境所迫,即由于环境影响了他们的心

6、__‘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其所放其良心者’__才会变成这样”[2](P25)。具言之,孟子认为人性先天本善,之所以变得不善,并非本性使然,而是由于“外力影响、自暴自弃、‘以小害大,以贱害贵’等原因‘不能尽其才’”[3],因耳目之欲与不良环境的侵袭致使(善)良(之)心失掉了自身作用[4]。虽然,孟子未能像荀子一样深宄“人之恶”的本原,但这并不妨碍其指出复归“本善之性”的方法。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人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7、《孟子?告子上》)可见,《孟子》中“学”之鹄的在于把“我固有的”后因诸原因而“放失”、“陷溺”的“善心(端)”找回来,从而回归“先天本善之性”。换言之,《孟子》之“学”是在“从先天善端出发而又返归本善之性”[5](P131)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因此,如果说“人性本善”是《孟子》一以贯之的主旨,其“七篇之中,无非此理”[6](P235),那么,“求其放心”就是《孟子》中“学”难以逃脱的论说语境。《孟子》中“学”要在“求其放心”的语境中才能被准确理解。“求其放心”是把握《孟子》之“学”的关键,若抛开该语境,则难免会陷入两重困

8、境中:其一,《孟子》中“学”失去存在意义__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人性本善”故无需言“学”,《孟子》中诸多论“学”文本终因缺少提挈之纲领而变得支离难解,以致被当成“篡文”;其二,《孟子》中“学”将丧失本色。正如《荀子》之“学”以“化性起伪而从善”为存在语境[7],从而显现出独有特色一样,《孟子》中“学”也唯有在“求其放心以复归善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