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视域下的学术建构

世界文学视域下的学术建构

ID:27624666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5

世界文学视域下的学术建构_第1页
世界文学视域下的学术建构_第2页
世界文学视域下的学术建构_第3页
世界文学视域下的学术建构_第4页
世界文学视域下的学术建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世界文学视域下的学术建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世界文学视域下的学术建构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宄界,或者更为广泛的人文学科领域,有两类凸显学者性格的现象值得关注。一类承续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写文学史”的锐意勇气,发起关于“人文精神危机”的大讨论,这虽己成为历史,但其反响依然时常回荡在今天的人文学界;另一类是默默地坚守珍贵的人文精神,以自身的研究实绩扎实地捍卫着人文科学研究的神圣领地。这一类学者,也许声音并没有那么洪亮,或许风头也没有那么强劲,但正是少了些喧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却更有其厚重之感,其学术耕耘的果实令人惊诧不已,朱寿桐即为这类学者中的一

2、个杰出代表。虽然这两类学者在性格上有其差异,但学术的眼光却惊人的一致,这集中体现于:他们都充分认识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也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世界性特征。前类学者提出了“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等命题,而朱寿桐所倡导的“汉语新文学”,则不仅有效地弥合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诸多概念的逻辑伤痕,更是直面世界文学,在文学格局、人文关怀、理性思维三个方向创构了具有中国作派的文学研宄体系。因此,毫不奇怪,他的这种建构引起了国际学界的瞩目。①一、世界文学的格局观众所周知,世界文学的概念最初由歌德在1827

3、年与爱克曼的谈话中正式提出,②后来马克思、恩格斯也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呼应了歌德的想法,并将之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过程相关联。马恩指出,随着资本输出和世界市场的幵拓,精神生产会和物质生产一样成为世界性的生产。无论是歌德,还是马恩都提前预示到了世界文学时代的即将到来,这一趋势尤其在今日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愈加明显。当互联网科技己经深入人们精神生活的时候,文学创作的世界性传播便完全打破了国别、民族、语言的界限,谁都无法否认他们预见的前瞻性。需要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歌德所谈论的“世界文学”出发点在德国,他希望德语

4、文学能够在推动世界文学的进程中,扮演“光荣的”“美好的”角色。身为德意志民族的一员,又面对德意志民族分裂的现实,歌德用超越的世界主义意识缓和了内心深处的矛盾。从德语文学的视角扩展到世界文学的眼光,歌德的路径恰是一种合乎规律的治学之道。世界文学往往容易被误解为“整一性”的文学,殊不知它在受到倡议的起初,歌德正是站在本民族文学的基础之上,才具有了如此广阔的世界性文学视野。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实际上有两种形式的世界文学:作为单数的世界文学和作为复数的世界文学:前者强调世界文学的整体性和经典性等共性特征,后者则更注重各

5、民族文学的具体特色和民族精神。③哲学上,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没有各民族语言的文学,当然也就谈不上有世界文学。文学研究也是这样,只有在本民族语言的文学研究上立足,方能具备一定的世界文学格局观。朱寿桐的学术研究之路,正是呈现出这样一条稳健而清晰的轨迹。从创造社研究到新月派研究,从社团研究到古典主义、新人文主义、现代主义研究,从戏剧研究到新诗研究,从鲁迅、郭沬若研宄到台港澳文学研宄,从现代文学研宄到汉语新文学研宄,朱寿桐每一个学术脚印都踏得相当坚实。从这条学术轨迹可以看出,朱寿桐总是

6、从“部分”的文学研究开始耕耘,进而逐步抵达“整体”的文学研宄收获。尽管他曾形容这条学术之路“走得相当辛苦”,过程中“充满着焦虑”,但“因为经过这样的探寻,不仅对学术研宄的结论、而且对学术研宄的方法和理论都会有自己非常真切的体验,都可以将其真切地融进自己的学术热忱,可以用自己的生命烈火去熔铸、淬炼属于自己的东西”。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一项课题的研究不但凝聚了朱寿桐的心血与智慧,还让他坚实地立足在本民族语言的文学研究基础之上,并拓展出具有世界文学格局观的独特学术探索。世界文学并非要求消弭每一民族文学彼此之间

7、的差异,与之相反,是在保护各民族文学个性的同时,又超越于自身特定的国家/民族的文学。所谓世界文学的格局观,就是能够既维护本民族/国家的文学遗产,又保有兼容异质与共享文明的文学胸怀和能力。中国新文学从一开始就不是固步自封的创作实践,“中国现代文学为了跻身世界文学之林,曾通过大面积地翻译西方文学达到与世界文学的接轨”。⑤数量庞大的翻译文学,一方面带来了文学理念与创作手法的革新,另一方面又深刻地重构着中国文学的语言和文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翻译文学的跨界旅行,就不会有中国现代文学的卓越成就,中国文学始终向世界敞

8、开着自己宽厚的怀抱,迎接着世界文学的大潮。朱寿桐显然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构成中国现代文学资源意义上的核心质素,在多篇文章中予以阐发。不光是作家与作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朱寿桐还关注到了批评家与文学理论的翻译传播,关于勃兰兑斯的中国接受问题,他有着独到的见解。如:“反抗的文学精神和对于流亡文学的关注,是勃兰兑斯的文学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呼应和认同的关键”;⑥“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在另外一个国度常常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