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砚及歙砚探源

便携砚及歙砚探源

ID:27644473

大小:50.5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5

便携砚及歙砚探源_第1页
便携砚及歙砚探源_第2页
便携砚及歙砚探源_第3页
便携砚及歙砚探源_第4页
便携砚及歙砚探源_第5页
资源描述:

《便携砚及歙砚探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便携砚及歙砚探源关于歙砚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从出土的一枚西晋永嘉元年便携砚提供的信息入手,对古歙州歙砚和龙尾山歙砚及其所珍藏歙砚作了一番梳理,从而对歙砚的起源有了比较明确的判定:古代原歙州范围的歙砚起源于汉代,而龙尾山歙砚则起源于唐代。两晋以降,历代应该都有系绳便携砚的流传和使用。大约在宋代,由于携带、使用、制作上的不方便,便携砚的砚片开始被淘汰。明清时,便携砚的使用更是达到了墨书文化发展的高峰。这些理解对于从事歙砚收藏的朋友会有些启迪。程明铭先生在其《中国名砚》中说:“1994年,在安徽省歙县项村古墓屮出土了长方形石砚,长12.2厘米,宽6厘米,厚1.7厘米,砚池呈

2、如意形,但很深(1.5厘米)。砚堂磨成凹形,似猪食槽样,很粗糙。砚池与砚堂之间宥两个小孔,砚额上也有两个小孔。……其慕志记载:‘永嘉元年十二月六日寅……”(图1)。这是一个重要信息,明确了歙砚的起源,更何况此砚在形制上也有重大突破。魏晋南北朝是砚台转型的关键和突变期。由于年代久远,这一时期的砚台遗存在集皇家之力而成的《西清砚谱》中也只能是云里雾里,令人不得知其原委。解放后,在文博系统的努力下基本理清了发展脉络,那时在南方出现了瓷砚,北方出现四足石砚。在金戈铁马的年代,小小的系绳便携歙砚是那时出现的一个亮点。关于歙砚的起源,流传最广的是据唐积在《歙州砚谱》中记载的内容:“婺源砚,在脚开

3、元中(713〜741年),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后数世,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粗制成砚,温润火过端溪叶氏猪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斫为砚,山是山下始传。”裾此推算,“山下始传”则在公元800年左右。歙砚作为御赐品,见于五代陶谷的《清异录h“开平二年(908年),梁太祖朱温赐宰相张文蔚、杨涉等人龙鳞月砚各一,歙产也。”宋歙砚楼的章放童先生所著《歙砚温故》一书中,引用史料与实物甚详,引用了有关文章和实物,例如安徽和县苦石楼画廊收藏的四足辟雍圆砚和他本人所藏的三足圆砚。汉代黛板砚,也有人认为应该包包在歙砚内。程明铭先生鉴定过1956年安徽和县古墓出士的三足砚,认为是歙石所

4、制。程先生是砚学专家和地质学家,此说自然专业。笔者也认为汉代黛板应包含歙砚在内。汉黛板的分布范围较广,用料也冇地区性,原歙州许多地方石料的发墨性能是优于其他地区的。再回过头来说晋代便携歙砚,从程先生的书屮我第一次知道这种形状较为特殊的便携砚的年代,笔者也收藏同类似之砚多枚,十分珍开始收藏到这种砚时,我奇怪于它工艺的复杂,制作水平参差不一,有些地方加工细腻,如砚池;有些地方却很粗糙,如砚堂。等收藏到了带有砚片的便携砚(图2)后才发现,砚片亦为椭圆形,背面也很粗糙,将砚片合上时,由于两个毛糙面的接触,竟一点也不松动,和砚边一样平坦,在砚片下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空腔,工艺相当高超!我不禁为古人

5、的技艺吃惊。要知道,此砚比文献中所言的端砚要早约300年,比歙砚石的发现要早约4⑻年!该砚在使用时,因砚池和砚堂池内有两个小孔相通,并离底部有一点距离,磨墨时可均衡墨汁。砚池内墨汁较深,笔可在砚池内蘸墨,砚面既可磨墨也可供掭笔。墨汁少时,可将砚稍作前倾,砚池又可得到补充。此砚当然可用绳子穿过两个小孔随手携带,在行旅屮使用十分方便。甚至在天寒地冻之时,在砚片下注入热水,即可供片刻之用,类似一个微型暖砚。此砚形制虽小,然内涵颇丰。便携砚的延续与变化王代文、蔡鸿茹二位先生主编的《中华古砚》27页收录有唐凤字形歙砚,砚池和砚堂间有孔相通,储墨量也较多,52页所录宋眉纹枣心歙砚,砚堂能嵌入色泽

6、青莹的对眉子各一片,能活动取下,且其石品令人叹为观止。这和便携砚相比,砚片下没冇空腔,也冇些书中还冇宋代箱式嵌石砚刊出,它们都和系绳便携砚略有区别。蔡鸿茹、胡屮泰主编的《屮国名砚鉴赏》一书185页刊登了一枚精巧的清船形歙砚,此砚有孔,可以绳系携带,这和晋歙石便携砚属于一个体系。下面将笔者收藏的较为典型的便携砚介绍如下:宋歙石便携对砚(图3)。较大的砚片为纯黑色,其余材质均为银星密布的优质歙石,砚背显示出己使用了较长时间,一砚背勉强可见“砚瓦”二字,应为唐宋时物,均有绳系双孔和砚池双孔。石质黯黑润泽,制作精良,不禁令人浮想朕翩,难道宋时竟有夫妻旅行家?宋歙石便携抄手观(图4)。宋砚造型

7、,己无石片,底面抄手有系绳用双孔。图中另一枚观堂实心,有系绳川的双孔。其年代应陔比抄手砚要早些,因为砚堂呈椭圆凹形。元至正四年(1344年)款便携砚(图5)。此砚双面,一面有墨迹,一面有朱痕。磨朱的一面类似唐代箕形砚池,边有二孔供穿绳之用。磨墨的一面砚堂平,右侧刻“至正四年”,“至”字被掩大半,勉强看出。明崇祯元年(1628年)款便携砚(图6)。此砚砚额有一柱,柱中有对穿孔,以供系绳之用,底抄手,底面有“崇祯元年……”字样,字随意刻成。此砚颇像《西清砚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