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导与态度改变1

劝导与态度改变1

ID:27648335

大小:646.84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8-12-05

劝导与态度改变1_第1页
劝导与态度改变1_第2页
劝导与态度改变1_第3页
劝导与态度改变1_第4页
劝导与态度改变1_第5页
资源描述:

《劝导与态度改变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金盛华第十六章劝导与态度改变本章要点*劝导的过程*态度改变睡眠者效应*平衡理论*态度改变中的信息加工动机和规则*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态度防卫与阻止改变策略*诱导态度改变的方法第一节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第二节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第三节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第四节态度防卫与保护第五节态度改变的方法第十六章劝导与态度改变第一节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一、霍夫兰的劝导模型二、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三、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第一节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一、霍夫兰的劝导模型影响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主要包括劝导者、劝导信息和情境,内部因素则主要是态度主体自身

2、的特点。图16-1霍夫兰劝导模型第一节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二、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1、中心路线2、边缘路线图16-2精加工似然模型第一节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三、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由低可信性传递者造成的态度的改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明显增加的效应。图16-3信息源可信性的时间效应第二节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一、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二、平衡理论三、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理论四、认知反应路径与信息加工第二节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一、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一)依从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二)认同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

3、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或者说个人情感上存在与别人与群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三)内化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第二节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二、平衡理论海德《人际关系心理学》“P―O―X”模型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当模型中的三个符号相乘为正号时,系统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当模型中的三个符号相乘为负号时,系统是处于不平衡状态的。第二节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图16-4各种平衡和不平衡状态第二节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三、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

4、理论(一)自我知觉理论1.贝姆2.人们并不总是很清楚自己的态度,更多的时候人们是通过观察自己和自己行为出现的情境而推断自己的态度。(二)自我确认理论1.斯蒂尔2.人们并不总是特别在意他们认知间的一致性,而是很介意维持他们的自我价值。第二节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四、认知反应路径与信息加工(一)认知反应路径基本假设:①接收者主动地将说服信息与他已有的相关知识与态度产生联系,这样就产生了新的看法或认知反应;②态度改变是以这些认知反应为中介的;③态度改变的程度和方向是由与信息的内容和立场相关的认知反应效价决定的,认知反应分积极支持、负性反对的和中立三种;④某一信息激起的积极支

5、持反应比例越大,负性反对反应比例越小,态度朝着信息的方向做出的改变越大。第二节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二)双加工模型1.两种加工方式启发—系统模型根据个体在加工中付出努力的多少,将加工方式分为努力的系统加工和非努力的启发加工。系统加工反映了对信息的全面、仔细、深思熟虑的分析与加工,它是需要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动机水平才能进行的。启发加工是以认知启发策略——仅仅凭经验的方法——而非仔细分析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第二节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2.信息加工的充分原则充分性原则是指人们在做出态度改变时总是尽可能地获得充分的把握。充分性是由充分阈值(sufficiencyth

6、reshold)和实际信心(actualconfidence)决定的。充分阈值是指个体希望具有的把握水平。第二节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3.信息加工动机启发—系统模型认为个体总是使用各种动机来指导其信息加工,这些动机包括精确性(accuracy)、防御性(defence)和表现性(impression)。精确性动机驱动个体去坚持有效反映真实和客观现实的态度;防御性动机驱动个体保护其重要的价值和自我信念;表现性动机则驱使个体为了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或者与他人友好相处而认同他人的态度。第二节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三)联结-命题评价模型高隆斯基(Gawronskietal.

7、,2006)新近提出了联结-命题评价模型(Associative-propositionalEvaluationmodel,APE),认为内隐态度改变和外显态度改变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1.联结加工和命题加工联结加工是内隐态度的潜在心理机制。命题加工是外显态度的潜在心理机制,它以基于演绎推理的评价判断为特征。2.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改变联结-命题评价模型认为,导致内隐态度的改变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联结结构的改变,二是激活模式的改变。第三节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一、态度系统的自身特性二、态度主体特性三、劝导说服力第三节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一、态度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