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年墓出土瓷器谈明清陈炉窑瓷器的鉴定

从纪年墓出土瓷器谈明清陈炉窑瓷器的鉴定

ID:27654042

大小:48.5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5

从纪年墓出土瓷器谈明清陈炉窑瓷器的鉴定_第1页
从纪年墓出土瓷器谈明清陈炉窑瓷器的鉴定_第2页
从纪年墓出土瓷器谈明清陈炉窑瓷器的鉴定_第3页
从纪年墓出土瓷器谈明清陈炉窑瓷器的鉴定_第4页
从纪年墓出土瓷器谈明清陈炉窑瓷器的鉴定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纪年墓出土瓷器谈明清陈炉窑瓷器的鉴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纪年墓出土瓷器谈明清陈炉窖瓷器的鉴定铜川市考古研宄所收藏有一批出土于纪年墓葬的陈炉窑瓷器。这些瓷器分别出土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及稍后、明景泰六年(1455年)、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以及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墓。另外在发掘洪武十六年墓同时在其东侧紧邻还发现了一座墓,虽未发现纪年的文字,但从墓葬结构及布局可知两者为同一家族,且年代略晚一些,因其资料比较重要,故一并做以介绍。一、碗碗分别属于明初和清初两个时期。洪武十六年墓出土了两件黑釉碗(图1、2),比其稍晚的一座墓出土了一件黑釉碗(图3)。图1碗口部微磕。圆唇,直口,斜弧腹。内底尖圆,腹下近足处斜削一周,圈

2、足较宽,足底外斜,足心略凸。器施黑釉,内满釉,外施半釉,局部流釉近足。胎色浅灰白,胎质坚硬,内夹杂有黑色小点。口径16.8厘米,足径6.2厘米,通高6.9厘米。洪武十六年墓出土。图2碗口部微损。圆唇,直口微敞,斜弧腹。内底较圆弧。腹下近足处斜削一周。圈足,挖足较浅,足外墙内斜,内墙外斜,足底较平,足心略凸。器施黑釉,内满釉,外施半釉,局部流釉近足。胎色浅灰白,胎质坚硬,内夹杂有黑色小点。口径16.5厘米,足径6.2厘米,通高6厘米。洪武十六年出土。图3碗口部微磕。圆唇,敞口,弧腹。内底圜,腹下近足处斜削一周,圈足较宽,足外墙较直,足底及内墙外斜,足心略凸。器施黑釉,内满釉,外

3、施半釉,局部流釉。胎色浅灰白,胎质坚硬,内夹杂有黑色小点。口径17.1厘米,足径6.5厘米,通高5.7厘米。洪武十六年墓东侧出土。通过对以上三件碗的介绍,并结合己有的资料,我们可以对元末到明初碗的造型演变有一个人致的了解:元代碗的特征是敛口、斜弧腹,圈足较宽,足心有突起。明初这种碗的口沿己从敛口向直口发展,并有向敞口发展的趋势。腹部曲线由斜弧腹向圆弧腹发展,碗心则由圜底演变成底心较坦。圈足的挖足逐渐变浅,足底外斜逐渐明显。还有就是腹下近足处斜削。总体上器形由元代的比较挺拔向矮圆弧发展。康熙二十八年墓出土了两件白釉碗。第一件(图4)为圆唇,敞口,腹下弧收,内底平。圈足,足较窄,

4、足内外墙均外斜,足底平直。足心微凸。器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器内满釉,涩圈,外壁施釉近足。器内外壁釉下均施白色化妆土。胎色浅灰白,胎质坚硬,夹杂有细小黑色小点。口径10.2厘米,足径3.3厘米,通高3.5厘米。第二件(图5)为圆唇,撇口,斜腹微弧,内底坦。腹下弧收。圈足,足外墙较直,内墙外斜。足底平,外侧斜削,足心略凸。器施白釉,釉色白屮泛青。器内满釉,涩圈,外壁施釉至腹下。器A外壁釉下均施白色化妆土。胎色浅土黄,胎质坚硬,夹杂有细小黑色小点。口径10.9厘米,足径5.6厘米,通高3.4厘米。康熙二十八年墓出土的碗造型的共同点是窄圈足,足心有凸起,施釉方法是均有涩圈,釉层较薄

5、,釉色白中泛灰,化妆土较厚。、盘盘共2件,分别出土于明洪武十六年和嘉靖二十六年墓。第一件为黑釉盘(图6),器形完整。圆唇,直口,浅斜弧腹。内底坦。腹下斜收,腹足相接处较圆弧。圈足较宽,足外墙较直,内墙足底外斜,足心略凸。器施黑釉,内满釉,涩圈,外施半釉,局部流釉近足。胎色浅灰白,胎质坚硬,内夹杂有黑色小点。门径12.1厘米,足径5.6厘米,通高3.1厘米。明洪武十六年墓出土。第二件为白釉盘(图7),器形完整。造型为方唇,折沿上翘,敞口,浅斜弧腹、内坦底,圈足外墙直,内墙外斜,足底平,外侧斜削,足心略0。器施白釉,内满釉,外半釉,釉色白中泛青。釉下施白色化妆土。胎色土黄胎质坚硬

6、,夹杂冇黑色小点。在盘的圈足底部粘结有四个化妆土做成的支烧点。门径14.4厘米,足径6厘米,通高3.1厘米。嘉靖二十六年墓出土。这两件盘造型和釉色均不相同,但却分別是明初和明代晚期盘类的代表器形。由上面的介绍可知明初盘的造型还有元代的遗风,不同之处在于元代圈足较深,而明初圈足较浅。嘉靖时期白釉盘的折沿现象较多。釉色白中泛青,显得很滋润。釉层较厚,化妆土的施用较薄,这和清代有明显的区别。相较而言,白釉器明代施釉要厚一些,因此釉子看起来比较滋润,釉色略泛青。从明代晚期开始釉层逐渐变薄,釉子变得稍微干涩,而釉色则泛灰。陈炉陶工有一句俗语:“碱(陈炉将化妆土称之为碱)厚釉稀,赛过青器

7、。”看来此话是反映了清代以来陈炉窑的工艺特征。黑釉器也略同于白釉。明代黑釉器釉层较清代为厚,而釉色也较滋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上来说不外乎釉料成分、施釉方法,还有就是烧造技术的不同。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有用化妆土做成小点来支烧。这种现象在金元时期山西霍窑的器物上很常见,应和明代从山西人量往陕西移民有直接的关系,这在当地明代的碑刻中就有记载。如距陈炉五里的立地坡明秦王府琉璃厂遗址中出土了一通明嘉靖四H年(1562年)的宝山寺香幢(又称石香炉),香幢上刻有当地的一些捐施人名,其籍贯都写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