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易顺鼎的教育思想

简论易顺鼎的教育思想

ID:27657399

大小:63.12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5

简论易顺鼎的教育思想_第1页
简论易顺鼎的教育思想_第2页
简论易顺鼎的教育思想_第3页
简论易顺鼎的教育思想_第4页
简论易顺鼎的教育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论易顺鼎的教育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简论易顺鼎的教育思想【摘要】易顺鼎是一位文学家,但他在教育上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比如对科举从肯定走向了否定;认为教育可以改变社会风气,消弭“匪患”:注重激发兴趣、因势利导等教育方法。【关键词】易顺鼎教育思想科举社会风气兴趣易顺鼎(1858〜1920)字实甫,号哭庵,清末民初龙阳(今汉寿)人,著名文学家、诗人。他的文学成就日渐得到学界的肯定,而他的教育思想却没有人提及。尽管他在教育方面留下的材料不多,仍是十分珍贵的。易顺鼎的教育思想是其整个思想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他的教育思想,首先必须了解他思想的

2、整体构成。易顺鼎出生于旧式官宦家庭,父亲易佩绅官至四川、江苏布政使。易顺鼎接受的是旧式教育,十八岁即中举人。时称“龙阳才子”、“天才第一才子”。但仕途不顺,坎壞以终。他处在晚清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其思想呈现出多重性与复杂性。从新与旧、中与西的思想交冲来看,他没能像亲炙“泰西”文明的黄遵宪那样,在他的作品中表现新鲜的思想元素,也没能像乡贤魏源、郭嵩焘等前辈那样表现“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敏锐与热切。从传统文化在他精神世界的构成来看,也是颇为复杂的。他在《哭盒传》说自己“操行无定,若儒若墨,若夷若惠”;在

3、《自叙兼与友人》中表达了超越儒之“德”、“功”、“言”,仙之“形”、佛之“神”,主张“以灭为主”,追求肉身、魂灵,以及道德、功名、文章的彻底寂灭的悲观主义思想。当然,当他面对现实时,则更多地体现了传统儒家积极应世的思想。这就是在分析他的教育思想前,要了解的相关背景。易顺鼎的教育思想比较零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科举制度认识的转变。科举是古代选官制度。明清时期,科举之弊,主要表现在:为宗法制服务的教育内容日趋腐朽、僵化,这种教育制度以及由此选拔出来的人才日渐背离了时代的要求。易顺鼎走的是

4、科举功名之路。他少年中举,但在其后的五次会试,都没能成进士。他之所以不能中进士,是因为得罪当道。可见他放弃科举,是出于不得已。他第五次参加会试的时间是光绪十二年(1886),那一年他二十九岁(这五次会试是丙子、丁丑、庚辰、癸未、丙戌,丙子是恩科,其他是常科)。程颂万《易君实甫墓志铭》说他“六应会试不第,最后某总裁识为君卷,故黜之”,从易顺鼎的行事考证,他没有六次参加会试。程氏说他“六次会试”,是不确切的。自1886年至1905年废除科举,其间举行了八次会试。易顺鼎二十九岁即放弃科举,虽然最初也包含

5、了不得已的因素,但做得非常的决绝,说明他是有叛逆思想的。尽管如此,易顺鼎却仍支持弟弟顺豫参加科考,直至中进士。由此看来,易顺鼎对科举的态度是矛盾的。1900年,庚子事变发生,清政府战败求和。为变法图强,停止科举的呼声日起,次年辛丑会试,在这种内外交困的背景下被取消。易顺鼎作了一首诗说:“去年偃武忘烽燧,今岁岁停科畏驿骚。海内只添鸿集泽,朝端谁听鹤鸣皋。不思长策追唐太,反溺儒冠学汉高。骢马賓衣持大计,如公不愧古贤豪。”(《魂西集》之《再叠骚韵奉和潜斋总宪》)当时,易顺鼎表示不理解,认为在哀鸿遍野的情

6、况下,政府更要罗网人才。他认为施行科举才是治国之长策,停罢科举意味对传统文化的蔑弃。这种认识虽有其局限性,但仍有合理的成分。这一时期,他与御史张百熙等人起草有关变法的奏疏。张百熙的原作有这样一个自注:“君(指易顺鼎)与梅生、颂年、叔进诸子,与余共参酌疏稿,君又为补入‘国势强弱’以下百余字。”当时张百熙上疏多篇,其中有“增改官制、整理财政、变通科举、广建学堂、创立报馆”等内容。总体以观,当时易顺鼎对科举持变通而非废弃的态度。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正式废除。易顺鼎作《用昌黎〈八月十五夜〉韵再呈

7、宫保师》,其中有云:“为公起舞为公歌,昨日朝廷停制科,扶世救变需才多。”对晚清政府废除科举的举措表示理解,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所谓“宫保师”就是易顺鼎的老师张之洞。张氏力主废除科举,易顺鼎对科举态度的转变,应受到张之洞的影响。第二,易顺鼎认为通过兴办教育,可以改变社会风气。易顺鼎在任高雷阳道时,高州一带“匪患”严重。他认为“盗匪之多”与“老成凋谢”、“士习颇漓”、“人才渐少”是互相关联的,应该通过兴办教育,改变浇漓的社会风气,使人们免于沦为“盗匪”,因为教育的根本在于“读书明理”(《

8、高州存牍》卷一《高州崇实小学毕业训辞》)。易顺鼎推重儒家思想,特别强调忠孝。孔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易顺鼎认为只要“将此二十五字,打入心坎,印入脑筋,时时默诵,念兹在兹,己够一生受用矣。”又认为孝的内容非常之广,孝弟、谨信、泛爱亲仁、余力学文都属于孝的内容。同时,又将忠、孝分阶段来说,“未出仕以前,皆孝之年,既仕以后,乃忠之年。未仕以前不可言忠,只可言孝。”“既仕以后始可言忠。”这里没有讲到忠君,倒讲到爱国,所谓“近日各省学堂中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