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小儿血液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

我院小儿血液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

ID:27750025

大小:79.0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5

我院小儿血液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_第1页
我院小儿血液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_第2页
我院小儿血液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_第3页
我院小儿血液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_第4页
我院小儿血液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院小儿血液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院小儿血液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本院小儿血液细菌培养的分布和生长状况以及对药物敏感的分析情况。方法对本院血培养检出菌株进行定性分析。对阳性菌株进行鉴别检验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小儿血液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为37.17%。分离菌株中,6+菌占54.7%,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43.8%,位于第一位。易产生耐药的微球菌和肠球菌分别占17.3%、4.1%,分别居于第三、五位。结论小儿血液感染病原菌种类多,耐药性差异大,耐药率高。【关键词】血液细菌;耐药性;药敏分析败血症是严重威胁少年儿童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平均死亡率为28

2、%〜37%,尤其是耐药菌株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使得感染患儿的有效治疗变得十分困难[1,2]。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目前临床上仍以血液培养阳性为诊断标准[3,4]。为了解败血病小儿血病原菌培养分布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文章对本院426例血液培养阳性患儿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进行研究,以便在临床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本院住院患儿进行采血培养,共1146例。选择其中血培养阳性患儿426例,阳性率为37.17%。我院小儿血液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本院小儿血液细菌培养的分布和生长状况以及对药

3、物敏感的分析情况。方法对本院血培养检出菌株进行定性分析。对阳性菌株进行鉴别检验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小儿血液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为37.17%。分离菌株中,6+菌占54.7%,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43.8%,位于第一位。易产生耐药的微球菌和肠球菌分别占17.3%、4.1%,分别居于第三、五位。结论小儿血液感染病原菌种类多,耐药性差异大,耐药率高。【关键词】血液细菌;耐药性;药敏分析败血症是严重威胁少年儿童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平均死亡率为28%〜37%,尤其是耐药菌株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使得感染患儿的有效治疗变得十分困难[1,2]。

4、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目前临床上仍以血液培养阳性为诊断标准[3,4]。为了解败血病小儿血病原菌培养分布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文章对本院426例血液培养阳性患儿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进行研究,以便在临床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本院住院患儿进行采血培养,共1146例。选择其中血培养阳性患儿426例,阳性率为37.17%。其中,男296例,女130例。年龄为新生儿187例(43.90%),28d〜3个月152例(35.68%),4个月〜1岁57例(13.38%),2〜3岁18例(4.23%),4〜7

5、岁12例(2.82%)。1.2方法采用BACTECMGH-960全自动血液细菌培养系统。培养瓶为患儿专用增菌培养瓶。药敏试验使用法国梅里埃自动化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分离获得的单个菌落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两者均采购于卫生部(现卫计委)临床检验中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分离菌株的构成分离的179株细菌,G+菌98株(54.7%),G-菌68株(38.0%),酵母

6、样真菌13株(7.3%)。G+菌种类繁多,数量最多的是表皮葡萄球占43.8%,其次是溶血葡萄球菌和微球菌。G-菌数量最多的是大肠埃希菌,占38.2%,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次之。真菌主要是酵母菌。结果见表1。2.2菌株耐药性对G+病原菌和G-病原菌耐药性分析。本院对常见菌药敏结果进行统计。检出常见革兰阳性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排列结果见表2,表3。3讨论以上数据说明,目前小儿血液培养的阳性菌有以下特征:革兰阳性菌仍然占居主要位置;CNS的比例高居第一[5];前3位的细菌多数是条件致病菌。一直以来,CNS被认为是人类皮

7、肤黏膜中所含的正常菌种。但最近几年,由于广谱抗生素的滥用,CNS已成为儿科败血症的重要原因[6],其特点是患病率高、病死率高。因此标本尽量在患儿发热初期或根据不同的发热情况在未用抗生素前采集,为了防止漏诊,应连续培养2次以上,以便及早诊断,及早治疗。CNS的致病机理可能与其产生黏质有关。黏质使细菌黏附在细胞表各菌体借此互相粘连。CNS菌体被黏质包E后,能保护细菌免受抗生素的渗透[7]。因此CNS有很好的耐药性,故给临床用药带来了一定困难。其原因可能是:儿科感染性疾病发生率高,抗生素应用多且较高级,破坏了机体正常菌丛,使条件致

8、病菌大量繁殖。小儿本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且应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导致患儿免疫功能下降,低毒力的条件致病菌易感并致病。细菌从外界获得的耐药性,多为质粒介导的耐药性,容易传播[8]。故临床治疗时应避免引起细菌的耐药性,选择合适的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参考文献[1]袁玉斌,张晓健,王巍.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