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和在疑难杂病中临证运用

六经辨证和在疑难杂病中临证运用

ID:27754408

大小:86.5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5

六经辨证和在疑难杂病中临证运用_第1页
六经辨证和在疑难杂病中临证运用_第2页
六经辨证和在疑难杂病中临证运用_第3页
六经辨证和在疑难杂病中临证运用_第4页
六经辨证和在疑难杂病中临证运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六经辨证和在疑难杂病中临证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六经辨证及在疑难杂病屮的临证运用一、六经辨证的儿个问题1、人以阴阳为本(为二之体),为何使用六经辨证“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地合气,命之円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人为阴阳系统,平脉乃天地阴阳和合之气,平人为阴平阳秘之人诊病也需求于本,求于阴阳。《伤寒论•辨脉法》“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PII病见阴脉者死。”阴阳乃天地人之道,人生下来阴阳五行具足六经的本义.•一阴一阳之为道,三阴三阳之为人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一三为人,合阴阳为六一一六的层次对人的认识最为适合一一也包含天地人。经一一《疏》南北之道谓之经,东西之道谓之纬经为上下之道一一上通天,下接地一一故为天地之道(引申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纬为左右之道一一人道一一人伦、社会之道(引申为附会儒家经义的书)一一对经之充实。卫气营血辨证属纬法辨证模式2、六经在医学中的意义六经辨证一一对人的认识一一建立在对天地之中的人的认识重足经包含天地人三因素故六经之病的要素包括:天之六气、地之经脉脏腑、人之气血盛衰3、六经与天地人的关系A、六经与天的

3、关系-15点21点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凌晨3点一一早9点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1点——凌晨3点-凌晨5点一7点一一六经病欲解时太阳病欲解时,从己至未上,早9点一•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5点一_少阴痫欲解时,从子至寅上,晚11点一厥阴病欲解吋,从丑至卯上,凌晨1点-B、六经与地的关系三阴三阳经脉足经与手经的关系C、六经与人的关系气血盛袞一一脉的变化以人为核心二、《伤寒论》六经辨证模式1、六经辨证一一内外统一、寒温统一之法六气为痫皆有证治,六经为痫乃以风寒为阴阳之邪,六经之中复有六气不仅示人以

4、外邪由外而入内的辨证之法,而且示人以伏邪由内而外发的辨证之法如:温病脉证并治一一温病有三,曰春温、秋温、冬温,此皆发于伏气一一由内而出外2、《伤寒论》经典病-脉-证辨证模式症:症状、体征,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证:是疾病当前阶段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袋等情况的病理概括。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此为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解,非《伤寒论》病、证概念病一外邪(天之六淫)作用于身体(脏腑经络)引起的特定的气血病理变化证一反映疾病本质的体征特定证候群,分内(切)外(闷)证脉直接反映人之气血盛袞,亦能反映天

5、之六气、地之经脉脏腑故脉为六经辨证之核心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夕匕。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249、傷寒吐後,腹脹満者,与調胃承气湯。66、發汗後,腹脹満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湯主之。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与桂枝湯,如前法。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湯主之。证即外证,包括主症(病之症)和兼症(方之症)主症(病之症):包括普遍性症候(阴阳、表里属性如发于阳的发热恶寒)+特征性症候(三阴三阳属性如太阳的头项强痛)兼症(方之

6、症):包括寒热虚实属性等,如有汗无汗等脉包括有脉处凭脉和无脉处凭脉无脉处凭脉包括提纲屮脉、平脉法之脉及不便描述之脉如少阴病提纲,脉微细一一微为阳虚,细为阴虚,不一定同时出现,且多为独脉平脉法之脉:如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夕匕。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不便描述之脉:如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发汗一一无汗之表证,浮一一浮而不弱-浮紧3、病-脉-证辨证模式的临证使用

7、方法A、第一步一一先辨病从阴阳屮辨六经之病:六经之提纲(为常见症而设)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一一省略“发热”从六经病中辨邪之阴阳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一一结论如:太阳中风、太阳伤寒辨阴阳的方法: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一一察色辨整体阴阳,按脉细辨阴阳《平脉法上》:“色主形外,脉主应內。”“病暴至者,先形于色,不见于脉;病久发者,先见于脉,不形于色;病入于脏,无余证者,见于脉,不

8、形于色;病痼疾者,见于脉,不形于色也。”辨邪之阴阳的方法:脉症合参B、第二步一一辨主脉主证一一辨体质之寒热虚实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102条:伤寒二三H,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平素里虚,营卫不足)方法:脉法配合问诊(问主诉的起因及吋间)一一见病知源C、第三步一一参考兼症,排除疑似病或证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61、下之后,复发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