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涅盘无名论疑义与析

僧肇涅盘无名论疑义与析

ID:27786046

大小:190.50 KB

页数:37页

时间:2018-12-06

僧肇涅盘无名论疑义与析_第1页
僧肇涅盘无名论疑义与析_第2页
僧肇涅盘无名论疑义与析_第3页
僧肇涅盘无名论疑义与析_第4页
僧肇涅盘无名论疑义与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僧肇涅盘无名论疑义与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僧肇〈涅槃無名論〉疑義與析*本文承蒙三位老師評審、指教,受益良多;而得獲頒92年度「印順文教基金會論文獎學金」,亦令申請人倍感榮幸:是以隨文謹致謝忱!至於本文題名所謂「疑義與析」,乃由陶淵明(西元352~427年)的〈移居〉詩語轉出。該詩,詳見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一版),頁130~131。陳平坤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生摘要本文以〈涅槃無名論〉為對象,旨在探論「九折十演」問答裡的疑難。文中除了主要探究與「涅槃體性」有關的問題之外,也側33重討論了涅槃與修證的關係問題。初步結論如下:(1)涅槃性,雖非名言可得摹狀,卻不因此排除使用「體」一概念來

2、表述其相關意含的合法性。不過,作為「以『無知』知」的涅槃,應該扣緊聖智自證境界去揣摩、理解它的本質,才不會落入或執有或偏無的兩邊。(2)在「有名」與「無名」二人論辯的交鋒處,也就是如何了解修證與涅槃之關係這一問題上,僧肇站在「涅槃」不離佛法行證的立場,肯定涅槃「後得」的經驗意義,但另一方面,則又從涅槃「無為」、「非有非無」的角度,賦予涅槃「先有」的超證意義。此外,僧肇所論,似乎難免混同「三乘之別」與「三位之分」的質難;然而,試明其中原由,應當歸於僧肇所據,是為般若經系統下「三位」同「三乘」不別的教說。(3)或有學者主張僧肇所持為「漸悟觀」,然而,本文根據僧肇是以「未盡無為

3、」成立「三乘」或「三位」的意義,而只有「結習都盡」,方能「頓」得涅槃的論旨,認為「頓」字毋寧意謂的是「完全」之義。假使學者所說的「悟」,與證得同義,那麼,僧肇所持,更好說是一種「頓悟觀」。關鍵詞:有無頓漸僧肇涅槃聖人體性無名無為三乘三位36一、前言《大正藏》《大正藏》,全名《大正新脩大藏經》,日本‧大藏經刊行會編印,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發行,1983年,修訂一版。所收、現存《肇論》全文詳見《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150上~161中。的〈涅槃無名論〉,是否為僧肇(西元384~414年)作品?或者說,是否全屬僧肇所撰之文章?關於這個問題,歷來學者或持保留態度。相關論述之簡

4、要介紹,請參見李潤生,《僧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初版),頁47~62。如今,在既無新出土資料可用來佐證,而本文作者面對現有資料也還沒能提出較好的解釋,因此處理有關「事實」究竟如何的這一研究課題,確實暫時無法獨力做出肯定而不被質疑的任何論斷。不過,針對學者所持〈涅槃無名論〉「非僧肇作」的相關論述,而主張「是僧肇作」的日本學者橫超慧日,通過根據不同的史料,以及對於同一史料的另種解讀,甚至還比較《肇論》各論觀點的異同:這些路徑所作的論證與評判,有關橫超慧日的說法,請參見〈涅槃無名論及其背景〉,收錄於塚本善隆編,《肇論研究》(日本‧京都:法藏館,1955年9月發行

5、,頁167~199);而本文所據,主要參考李潤生在《僧肇》乙書頁54~59中所做的重點整理。至少本文作者認為是較令人信服的,所以本文的基本立場,即是認同橫超慧日等人的研究成果,而以〈涅槃無名論〉為僧肇所撰——即使少數文句不是。今年(2003年)邱敏捷所撰〈〈宗本義〉與〈涅槃無名論〉的作者問題〉乙文,還從〈涅槃無名論〉與《長阿含經》〈遊行經〉的關係,以及從〈涅槃無名論〉所說「頓」、「漸」問題等切入,用以論證〈涅槃無名論〉,確為僧肇之著作;該文刊載於《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八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2003年7月,頁43~72。而王月秀在所撰碩士論文《僧肇思想研究》

6、(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3年12月)的第六章「〈涅槃無名論〉真偽考」中,也還嘗試證成這篇論文確為僧肇所作。至於本文在此先對這一問題表態,然後讀者面對本文如果於論述時,引用僧肇其他作品,譬如〈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乃至《注維摩詰經》等的文句,作為旁證的情況,或許才能暫時擱下心中所起:本文所據文句的作者不一之疑慮。此外,歷來有關《肇論》之研究,除了也被不少學者懷疑非僧肇所寫的〈宗本義〉以外,針對〈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等三篇論文所進行、屬於哲學思想方面的探討,顯然為數較多;相對而言,學者處理〈涅槃無名論〉時,一如前述,乃多偏重

7、在論定該文作者為誰的問題上,但對其中所涉的義理問題,則較少撰文展開更加細部的專門討論。究其原因,不知是否含有「因人廢書」的意味?或者認為〈涅槃無名論〉乙文說理較淺,因而不必、也不值得費心深論?有關〈涅槃無名論〉所以「不太為學術界重視」的原因之一,任繼愈主編的《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偶社,1985年,第1版),第二章第九節〈鳩摩羅什的門徒和僧叡、僧肇〉認為:或是由於本論玄遠冥漠的味道相對減少,而用玄學的標準去衡量便覺淺顯的緣故(詳見該書,頁512)。然而,這也只是在通論性著作裡的一種說法而已。36然而,問題在於:即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