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

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

ID:27801035

大小:121.92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2-06

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_第1页
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_第2页
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_第3页
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_第4页
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洪泽县实验中学徐成祥所谓问题情境,是指通过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恰当程度的冲突,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意向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①。人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而思维方式的形成和确定通常是以解决问题为终结目标。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是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兴致,激活思维,引发探究欲望,使其心智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通过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营造生动活泼、浓郁愉悦的乐学情境,提升学

2、生的思维水平和活动经验。《数学课稈标准(实验)》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牛的牛活实际,从学牛的牛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牛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②通过创设鲜活而富牛命力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牛尽快地进入愉悦的活动状态,而且能够提高学牛探究数学知识的激情,进而促进学牛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思维发展的逻辑力量,是数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根木归属。下面,笔者就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与感悟。一.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途径:

3、教学活动是一门塑造灵魂的艺术,它能给学牛智慧的启迪和美的熏陶,而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与必备环节,亦需特别讲求艺术与策略,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现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和价值。(-)通过识图,激活思维获取新知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接纳总是借助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牛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识图与育观感知,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从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案例】在引入学习全等图形时,展示下列图案以及动手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激发学习兴趣,从呈现的图案

4、中发现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继而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制作两个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通过阅读法让学生描述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教师再通过动画演示三角形经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岀发引入新课,探究新知,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获取新知的能力,增强了对新知的感受和体验。(-)设计游戏活动,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相关性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充分

5、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处处有数学,促使学生怀着好奇和探究的欲望步入神奇而愉悦数学殿堂。【案例】《有理数的加法》情境设计:(投影出示下图)1.请看上图:把放进★记为“+”,取出★记为“一”,请观察下列情形的结果怎样?(学生冋答后一一图形演示)问题I:第一次放进5个*,记为。第二次放进3个*,记为。两次数学行为的总效果是放进8个★,记为o由此说明:(+5)+(+3)=问题II:第一次取出5个*,记为,第二次取出3个*,记为•由此说明:(-5)+(-”第二次取出3个★,记为(5)(-5)+0=(6)(-5)+(+5)=

6、两次数学行为的总效果是:取出个*,记为3)=问题IIL第一次放进5个★,记为两次数学行为的总效果为★,记为o由此说明:(+5)+(—3)=问题IV:第一次取岀5个★,记为,第二次放进3个*,记为。两次数学行为的总效果是:,由此说明:(一5)+(+3)=问题V:第一次取出5个★,记为;第二次放进为0个*,记为。两次数学行为的总效果是:。由此说明:(-5)+0=O问题VI:第一次取出5个★,记为,第二次放进5个*,记为。两次数学行为的总效果是:o由此说明:(-5)+(+5)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学生口答有问题吋

7、,组织讨论交流)计算:(1)(+5)+(+3)=;(2)(—5)+(—3)■(3)(4-5)+(—3)=;(4)(—5)+(+3)=;你能得到同号两数的加法法则吗?两数和的符号与绝对值应当如何确定?以上情境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岀发,自然引出运算法则,便于学生把握法则的构成要素与运用方法,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敢于联想,勇于思考就能学好数学,反过来,才能充分利用数学知识更好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三)构建数学模型,实现知识的有机整合在教学活动中,精心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

8、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1]在引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吋,先让学生写出下列各题的关系式:(1)正方形的周长C和它的一边的长a之间的关系;(2)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运动员张三的平均速度是6米/秒,他所跑过的路程s和所用吋间t之间的关系;(3)长方形的面积为10吋,它的长x和宽y之间的关系;(4)李师傅要生产100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