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的治疗-论文

腹股沟疝的治疗-论文

ID:27840223

大小:227.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12-06

腹股沟疝的治疗-论文_第1页
腹股沟疝的治疗-论文_第2页
腹股沟疝的治疗-论文_第3页
腹股沟疝的治疗-论文_第4页
腹股沟疝的治疗-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腹股沟疝的治疗-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论文)题目:腹股沟疝的治疗设计说明(论文)摘要:目的探讨目前腹股沟疝的外科方法,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通过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疝的发病机制及各种治疗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注重解剖结构的基础上,可因人而异选择不同术式,总体上现代无张力疝修补在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术后复发要优于传统张力修补,可提倡门诊局麻无张力疝修补术。结论随着新材料研制及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大力推广,可使术后疼痛减轻,手术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减少,使疝修补作为门诊手术成为可能。目录1现代腹股沟区解剖2腹股沟疝的分型3传统疝修补术4、近代疝修补术:5、

2、无张力疝修补术6、腹腔镜腹股沟斜疝修补术7、传统疝修补术与无张力修补的比较8、腹腔镜疝修补术与无张力修补术的比较9、手术并发症10、疝手术治疗原则11、非手术治疗腹腔内任何脏器或组织由于各种原因离开原来位置,经由先天存在的或后天形成的裂孔或间隙薄弱区进入另一部位被称之为腹疝,其中发生在腹股沟区的称为腹股沟疝[1]。包括:腹股沟直疝、腹股沟斜疝、股疝。其占所有疝的90%,其中斜疝占腹股沟疝的90%。男女发病比例为15∶1,以婴幼儿和老年人发病率最高。在16世纪前,现代解剖学理论尚未建立时,腹股沟疝手术均未在解剖学的基础上实施,到16世纪现代解剖

3、学理论建立后,疝的手术才遵循解剖学基础进行,特别是在19世纪末生理解剖学的发展,真正建立起现代疝外科治疗。1现代腹股沟区解剖(1)Nyhus认为腹股沟韧带并非真正的韧带,不应用其做修补[2];(2)Condon解剖后认为,腹横肌腱膜弓的存在,腹横肌的弓状下缘是用于腹股沟疝修补的重要组织,同时该肌的完整性可防止腹股沟疝的形成;(3)Shandalakis和MvVay认为,95%的人体中腹内斜肌下缘的肌肉组织并未与腹横肌融合,不存在联合腱。通常腹股沟疝修补所用的组织是腹横肌腱膜,腹内斜肌腱膜和腹直肌鞘的外侧[3];(4)腹横筋膜大部分为一较薄的结

4、缔组织层,而在腹股沟部发育较好,是腹外疝的第一道屏障,腹横筋膜层的修复是疝修补的关键[1];(5)Fruchaud在1956年提出耻骨肌孔(myopectinealorifice,MPO),由腹股沟韧带和髂耻束分隔为上下两区域,上有内环和直疝三角,此区缺陷导致腹股沟斜疝和直疝;下区有股血管和神经穿过,此区缺陷导致股疝。2腹股沟疝的分型2.1传统分型是以腹壁下动脉为界分为斜疝、直疝、股疝,不能根据病变的实际情况选用应用的手术方法。2.2现代分型:1959年Nyhus报道了他的腹膜前疝修补手术后,随后Harkins提出了他的腹股沟疝分类方法。Ha

5、rkins把疝分成4级:Ⅰ级:婴儿斜疝;Ⅱ级:轻度的斜疝;Ⅲ级:中度的斜疝或伴结构缺损的直疝;Ⅳ级:所有其他类型的疝如股疝﹑复发疝等。1967年Casten提出了他的分类方法:Ⅰ期:有正常内环的婴儿和儿童斜疝;Ⅱ期:内环增大和已有变形的斜疝;Ⅲ期:所有的直疝和股疝。McVay和Chapp把斜疝区分为小、中、大三级。他们认为股疝是独立于斜疝和直疝以外的第三型。1970年Halverson和McVay把他们原先的分类方法扩展成5型:Ⅰ型是婴幼儿的小斜疝;Ⅱ型是中等大小的斜疝伴扩大的内环,通常不累及直疝三角;Ⅲ型是完第1页共12页全破坏了直疝三角的

6、大的直疝或斜疝;Ⅳ型是位置特殊的股疝;Ⅴ型是复合疝,即任何上述情况的混合。Lichtenstein在1987年把直疝依据缺损大小分成5个亚型:A整个直疝底;B直疝底的外侧半;C直疝底的内侧半;D憩室;E其他。20世纪80年代,Glibert等50多位疝外科医生一起设计出一份“疝手术和分型分析(CHATS)”登记表。其中把腹股沟疝分为5型,其中包括斜疝3型和直疝2型。3型斜疝分别是:Ⅰ型,疝有一个合适的内环;Ⅱ型,疝有中等大小的内环,但小于两指宽,直疝底是完整的;Ⅲ型,疝的内环可以通过两指或更宽;Ⅳ型,疝是整个直疝底被破坏的直疝;Ⅴ型疝是直疝,

7、直疝底是不大于一指宽的憩室样缺损,内环还是完整的。1993年,Rutkow和Robbins增加了Ⅵ型疝,是指“裤型疝或斜疝、直疝、复合疝”,他们还增加了Ⅶ型疝——股疝。1993年Nyhus在4版《HERNIA》发表了他的新的分类法。这有助于在手术时,选择与疝分型相匹配的手术方法。在这个分类法中Nyhus按部位、缺损和疝囊的大小,内环和直疝底的完整性与功能,连同疝的复合型与复发进行分类。  NyhusⅠ型斜疝有一个正常大小、外型和结构的内环,主要发病于婴幼儿,疝囊在腹股沟管内和直疝底是完整的。  NyhusⅡ型疝的特征是斜疝的内环是大而且变形的

8、,但是腹股沟管的直疝底未见有破坏和侵蚀。斜疝的疝囊不延及到阴囊内。  NyhusⅢ型疝分成3个亚型。Ⅲ-A型包含所有小的和中等大小的直疝,但从内环处没有任何突出物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