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车的规划和开发是最难得的历史机遇.doc

共享汽车的规划和开发是最难得的历史机遇.doc

ID:27850968

大小:41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6

共享汽车的规划和开发是最难得的历史机遇.doc_第1页
共享汽车的规划和开发是最难得的历史机遇.doc_第2页
共享汽车的规划和开发是最难得的历史机遇.doc_第3页
共享汽车的规划和开发是最难得的历史机遇.doc_第4页
共享汽车的规划和开发是最难得的历史机遇.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共享汽车的规划和开发是最难得的历史机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共享汽车的规划和开发是最难得的历史机遇  在电动汽车的发展里面,运营商其实是有很大的议价权的,如前面所说的,原本是整车制造企业通过不断地迭代和优化,了解用户怎么去使用车辆,制定各种需求,完善每个子系统和往下沉的部件的细致规格和验证方法,这也成为整车企业的核心优势。但是随着电动汽车快速发展,国家要求快速上量,加上技术迭代,面向私人购买的传统燃油车,到面向运营和“共享”使用的电动汽车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在中国滴滴出行是有议价权的,主要体现在与传统汽车企业,帮助推广和采购电动汽车,与新兴汽车企业定制车辆,

2、与充电桩和充电网络合作,提供围绕用车需求的充电网络。    就是很费钱,所以我们看到滴滴在不断的融资。    1)与成熟汽车企业合作  与大型汽车企业合作,滴滴出行扮演的角色更多的还是以区域运营网约车范围扩大的角色进行的,毕竟合作企业在各自的区域的网约车的运营占据很大的话语权,在这个领域双方的合作相对比较均衡。合作车型,往往也是大型汽车企业已经开发好的企业,双方在运营模式上进行延展。已与12家汽车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帮助车企推广共享汽车服务和电动汽车,这12家车企包括北汽新能源、比亚迪、长安汽车、东风乘用车

3、、东风悦达起亚、华泰汽车、江淮、吉利、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奇瑞、中国一汽、众泰新能源。滴滴的日订单量为2000万,即每年大约70亿。  滴滴与大众(Volkswagen)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但与12家车企的合作协议有“不同的侧重点”,称后者是一个“开放的新能源共享汽车服务体系”。  2)与其他新型汽车企业合作  在这个领域里面,滴滴扮演的角色是在地理纬度上区隔运营的车辆需求分发给电动汽车企业。滴滴表示将与一些汽车制造商合作,设计更适合共享出行和共享汽车的车辆。这个事情路透社也报道了China’sDidis

4、etsupelectriccar-sharingplatformReuters,滴滴成立“黑马”事业部,主攻共享电单车和电动汽车,这个事情落地的情况如下:  迷你型快车,“小滴”浙江时空电动汽车设计生产的E20  蓥石纯电动车与顺丰滴滴签订供货协议  NEVS和滴滴签署协议,为滴滴拼车网络生产电动车  车和家B轮融资30亿元与滴滴合资造智能电动车    其中第一个案子,是迷你电动汽车的落地,但是具体多少车的运营确实是根据实际的运行效率来定的,之前的新闻稿里面谈到的5000是没影的,实际估计1000多台  

5、“小滴”车型为E20均来自时空电动,司机的招募和管理也由时空电动来负责  “小滴”收费相当于快车的8折,收费方式为:0.99元/公里+0.3元/分钟,公里费叠加时间费  时空电动在杭州已投放新能源汽车近2000辆  最近两天宣布的车和家这个事情,是放弃小车转而满足滴滴的定制需求而开发的项目,也是在之前7座电动SUV老板提出需求到运营商提出需求的变化。是好事,至少有费用继续下去,否则工厂建好了,每天的折损和时间优势损失殆尽。在博弈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纯电动汽车运营商占了很大的优势。  下一步,类似EVCAR

6、D这样的企业也能根据区域运行的特定来定制车型了。    3)在充电领域  滴滴出行宣布已经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全球通用的充电网络,以加速中国电动汽车在全球的霸主地位  国网牵手滴滴强势入局网约车  “特来电”与惠迪签署了《合资协议》,拟共同出资设立“小桔特来电“,拓展电动网约车充电市场  这个过程值得关注,这么来看,滴滴最近不仅仅需要与美团进行大战,还要后续与摩拜等做出行的企业,在电动汽车领域进行大战呢。相对而言,通过连接高频使用充电的需求和引流充电设施,这个事情最终还是有胜算的。从运

7、营服务的角度,特别是牢牢往高频快速的需求供电服务的角度,这个事情比单纯的拥有这些充电桩有效果。  4)自动驾驶领域  观致汽车透露,滴滴使用两辆改装的观致SUV,在试车道和公共道路上进行测试。这意味着滴滴在开发自动驾驶出租车的竞赛中相当领先。不过上次uber的事情也让我们明白一个事情,欲速则不达,自动驾驶由于需要处理的内容,还有想要自主驾驶的模式,相比较于ADAS的AEB单个功能开发,要脆弱的多。  从这个角度看,lyft和GM的合作分工可能更靠谱一些,在出行服务的未来,我个人以为一定的分工是必须的。  

8、Layer5:内容和服务提供商Content&ServicesProvider  Layer4:移动服务提供商MobilityProvider  Layer3:车队运营者FleetOperator  Layer2:整车企业AutomotiveOEM  Layer1:自动驾驶系统提供商Self-DrivingSystemProvider      是需要梳理一下,在结合电动化和智能网联,如何分工如何运营的事情了。    小结: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