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后信用评级体系反思和启示

次贷危机后信用评级体系反思和启示

ID:27879471

大小:79.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06

次贷危机后信用评级体系反思和启示_第1页
次贷危机后信用评级体系反思和启示_第2页
次贷危机后信用评级体系反思和启示_第3页
次贷危机后信用评级体系反思和启示_第4页
次贷危机后信用评级体系反思和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次贷危机后信用评级体系反思和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次贷危机后信用评级体系反思和启示摘要:次贷危机中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表现引起了人们的强烈质疑。本文分析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下信用评级机构暴露出的各种弊端,认为造成评级结果公正性缺失的主要原因是评级市场的寡头垄断状态、付费模式不合理产生的利益冲突以及对评级机构的过度依赖。在吸取国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本文最后对加快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规范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评级评级购买NRSROs传统的信用评级业务是由专门从事信用评级的机构利用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专业经验,对被评级单位履行各类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可信任程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运用特定的符号确定相

2、应信用等级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国际信用评级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美国华尔街分析师约翰•穆迪创建的穆迪公司在1909年开始出版刊物《穆迪铁路投资分析》供投资者参考,开创了利用简单评级符号区分债券信用等级优劣的先河。之后,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投资方式的增多,信用评级所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扩展。作为揭示信用风险的手段,信用评级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信用评级业务逐渐成为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用评级机构也一度被誉为“金融市场的看门人”。然而在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中,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享誉世界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表现引起了人们对

3、信用评级的强烈质疑。在危机发生前,三大评级公司对蕴含极大风险的证券化产品评级严重虚高,引发了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捧,导致市场积累了很大的泡沫和风险;在危机爆发后,又反应过度,快速下调信用评级。这种“过山车”式的调整,使得投资者彻底失去了信心,不再相信各种金融产品的评级等级和市场定价,市场陷入恐慌,对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了推波助澜的负面影响。次贷危机下信用评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信用评级行业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各种弊端引起了国际范围内对信用评级机制的分析与反思。三大评级公司在金融危机中出现的评级失信问题,主要源于评级结果公正性的缺失。除了评级机构在对结构性金融产品进行

4、评估时所采用的方法模型存在缺陷外,引起评级机构公正性偏离的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认证制度缺陷造成评级市场的寡头垄断状态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信用评级机构实行了认证制度,信用评级机构可以申请注册成为全国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NRSROs),这样,通过认可的评级机构所出具的评级结果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公信力。NRSROs成员准监管的角色使得以前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的信用评级,变成了官方支持的准强制性评级。这种全国认证的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信用评级的市场秩序,促进了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但由此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其他机构进入的壁垒。自从

5、1975年实施NRSROs制度以来,除了当初指定的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三家具备资格以外,在随后的20多年中,SEC再没有认可一家新的评级机构,之后即使有新的加入者,也几乎都被三大评级公司合并。鉴于监管当局对NRSROs评级结果的认可使用,,要求评级的公司更乐意向NRSROs成员提出申请,,从而使得一些新的评级机构很难找到评级客户。这实质上是阻碍了市场准入,,最终造成了市场垄断格局,,严重损害了评级业的良性竞争。目前,信用评级业由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主导,它们提供了几乎全部重要的评级服务。国际清算银行(BIS)的一项统计表明,在世界上所有参加信

6、用评级的银行和公司中,穆迪公司涵盖了80%的银行和78%的公司,标普公司涵盖了37%的银行和66%的公司,惠誉公司涵盖了27%的银行和8%的公司。市场的过于垄断导致了极其严重的后果。首先,信用评级机构由于垄断而缺失了外部市场约束,,也就失去了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利益冲突控制的原始动力,,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采取短期化行为无疑是更有诱惑力的选择。其次,垄断定价势必对新评级方法的开发和使用造成不利影响,从而阻碍了评级方法的创新,进而影响评级质量。市场结构的高度集中和评估方法的单一化使得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结果相关性较高,缺乏多样性,叠加在一起时容易产生强大的周

7、期性力量。最后,评级机构依靠认证制度的实施以及强制评级的推行获得了强大的资本市场话语权,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这种评级霸权也延伸到了全球资本市场。研究表明三大评级机构存在对主要发达国家企业和债券评级的普遍高估以及对其他国家企业和债券的评级普遍低估的现象。欧债危机期间,欧洲债务危机国家仍维持了较东亚部分国家更高的评级,但市场给出的5年期CDS(信用违约互换)价格已明显表明这种情形是非常不合理的。如图1所示,2010年12月印度尼西亚的5年期CDS市场价格比法国高,但穆迪和标普对印度尼西亚的主权评级却低于法国很多。1欧债危机期间部分欧洲国家和东亚国家评级情况

8、数据来源:Bloomberg(二)付费模式不合理产生的利益冲突发行方付费的模式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