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蝶骨电极与毫针蝶骨电极在癫痫诊断中的对比

改良蝶骨电极与毫针蝶骨电极在癫痫诊断中的对比

ID:27880150

大小:63.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6

改良蝶骨电极与毫针蝶骨电极在癫痫诊断中的对比_第1页
改良蝶骨电极与毫针蝶骨电极在癫痫诊断中的对比_第2页
改良蝶骨电极与毫针蝶骨电极在癫痫诊断中的对比_第3页
资源描述:

《改良蝶骨电极与毫针蝶骨电极在癫痫诊断中的对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改良蝶骨电极与毫针蝶骨电极在癫痫诊断中的对比杨渌朱文玲(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617067)脑电图(EEG)检查时癫痫诊断中最关键的辅助手段,目前其他任何方法手段都无法替代。不过常规头皮电极脑电监测仅能描记大脑皮层约3cm厚度范围,而源于大脑半球内侧面、底面积深部的脑电活动常常难以记录到。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使用一些特殊部位的无创性表面电极或微创性插入性电极,以发现头皮电极难以发现或真难以确认的异常电活动。这些特殊的记录电极包括蝶骨电极、鼻咽电极、小脑电极,发迹外电极等。其中毫针蝶骨电极(即改良蝶骨电极,属微创性)是最常用的特殊记录电

2、极,可明显提高EEG的阳性率,尤其对颞叶癫痫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有学者报道在所谓“盘状蝶骨电极”导联上EEG描记效果较差[1]36-37,不宜推广使用,目前临床上常用毫针蝶骨电极作蝶骨电极监测,现将我院2011年6-12月暨2012年1到4月临床诊断为癫痫或者发作性症状待查的90例患者EEG监测中用盘状蝶骨电极与毫针蝶骨电极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并总计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90例患者均诊断为癫痫或真发作性症状待查,其中男性54例,女性36例,年龄10-65岁,平均为33.19岁。军务精神障碍,可配合接受检查。检查方法:应用美国

3、利高利32道脑电图机描记仪,灵敏度为50uv/5mm,高频率波35HZ,低频率波0.5HZ。按照国际10—20系统方法安装,将填满导电膏的盘状电极固定于头皮上,进行参考导联,双极导联描记。所有患者均在安静、清醒、闭目的情况下进行lhV—EEG检查(包括睁闭眼反应、过度换气诱发试验、闪光刺激诱发试验及睡眠诱发),同时加用蝶骨电极监测。蝶骨电极以两种方法同时或者先后描记:①局部皮肤消毒后以高温灭菌后的长越45mm不锈钢针灸针垂直刺入下关穴4cm左右(儿童深度酌减),要求抵达卵圆孔附近及毫针蝶骨电极,连线后进行描记;②局部皮肤脱脂后,以盘

4、状电极(改良蝶骨电极)涂抹导电膏,固定于下关穴附近皮肤表面及所谓的盘状蝶骨电极进行描记。(EEG判定主要依据刘晓燕《临床脑电图学》诊断标准[1】213-220。)图1患者,男性,13岁,发作性症状待查,EEG表现为:A毫针蝶骨电极可见右侧颞部尖波,伴有位相倒置。注:G1,G2图中标识为左右侧盘状蝶骨电极(改良蝶骨电极),F3,F4为左右侧毫针蝶骨电极图2同步盘状蝶骨电极(改良蝶骨电极)亦可见左前颞尖波,针锋相对,但波幅稍低于毫针蝶骨电极。2结果90例EEG中,常规脑电电极检查正常者16例(17%),异常者74例(83%),其中痫样放

5、电者72例(80%)。盘状蝶骨电极(改良蝶骨电极)检查正常者15例(17%),其中常规正常者6例;异常者75例(83%),其中15例为常规电极正常。为除外盘状电极与蝶骨电极相互干扰,再次对30名患者先后进行盘状蝶骨电价及毫针蝶骨电极监测,具体方法如下:分别对冋一病人间的盘状蝶骨电极(改良蝶骨电极)及毫针蝶骨电极20分钟,比较该时间段内痫样波出现次数,发现并无明显差异。进一步分析所有蝶骨电极EEG痫样放电(棘波、尖波针锋相对)患者的EEG,由图可见盘状蝶骨电极(改良蝶骨电极)与毫针蝶骨电极显示脑电波形态相同,但冇时波幅较后者偏低。痫样

6、放电的次数盘状蝶骨电极为450次,毫针蝶骨电极为448次。3讨论颞叶癫痫临床多见,行常规EEG检查放电的阳性检查率很低,另外,由于皮层歌曲通过大量的联络纤维和联合纤维相互连接,形成皮层网络,都不可缺少地与边缘系统联系,额叶的许多传入及传出纤维也与边缘系统相连,故奋部分发作形式与颞叶癫痫相似,所以蝶骨电极监测对上述癫痫类型诊断价值较人,而下关穴距颞叶海马冋、钩冋、杏仁核等处比较近,能较敏感地采集到此处的脑电信号,因此可以用针灸针从双侧下关穴垂直刺入达蝶骨翼板,或用盘状电极贴伏于下关穴表面,以扩大描记范围,使上述区域的脑电活动得以进行较

7、人范围的观察,故蝶骨电极可以明显提高癫痫患者痫样放电的检出率。因毫针蝶骨电极为侵袭性检查,需要患者较好的配合,加上颞叶癫痫主要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期[2】,所以多选者10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做描记。但毫针蝶骨电极冇局部易感染、出血及折断可能,故对患有肝硬化、血小板减少、反复出血、全身感染等病史及10岁以下儿童的患者禁用。换句话说,毫针蝶骨电极人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盘状蝶骨电极(改良蝶骨电极)不受上述情况限制,应用广泛,冇学者报道下关穴表面用盘状蝶骨电极描记效果较差,但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于下关穴附近家用盘状蝶骨电极及毫针蝶骨电极或分别利用盘

8、状蝶骨电极和毫针蝶骨电极,在癲痫患者EE的阳性检出率相近,对不适合用毫针蝶骨电极监测的病人仍然具冇重要的临床价值。参考文献[1]刘晓燕.临床脑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6-37,213-220.[2】刘秀琴,神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