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远断病手迹(七十九)鉴定菊花菌核病

李明远断病手迹(七十九)鉴定菊花菌核病

ID:27895405

大小:77.1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6

李明远断病手迹(七十九)鉴定菊花菌核病_第1页
李明远断病手迹(七十九)鉴定菊花菌核病_第2页
李明远断病手迹(七十九)鉴定菊花菌核病_第3页
李明远断病手迹(七十九)鉴定菊花菌核病_第4页
李明远断病手迹(七十九)鉴定菊花菌核病_第5页
资源描述:

《李明远断病手迹(七十九)鉴定菊花菌核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李明远断病手迹(七十九)鉴定菊花菌核病2017年3月15F1上午,我去了一趟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某菊花基地,查看越冬菊花的生长情况。此时种植在日光温室里观赏大菊的母株一般都长出30cm左右的脚芽,每个品种一般有4株。由于每株都长出了许多脚芽,看上去绿油汕的一片。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也有少数长的不大好的母株,这些母株除了新发出的脚芽小而黄外,还有些死株。对我来讲更关注的是那些死了的脚芽(图1),应当搞清它们死的原因。一幵始我拔了1枝藏在脚芽中的枯枝,发现仅在茎基的几个叶片为黄褐色,上面的叶子多呈青枯状,像是近期突然枯死的病株。从茎部看基部呈灰褐色

2、至褐色(图2),表面还有些发湿,似乎有些霉状物;用手捏捏有些发软,折断后,可看到茎部中空,里面还冇一些白色的菌丝(图3)。看来有可能是一种真菌病害。我将它装入塑料袋中后继续调查,结果在一个大约7分地(约466.7m2)的日光温室里,发现了8株类似的病株。这8株发病的程度不同,之前那株是发病最轻的。多数病株往往有多个脚芽同时发病;少数病株发芽后因老根腐烂,造成整株枯死;埋在土中的病部,有时上面还覆盖着一些G霉(图4)。可惜的是我没有查看那些没有发芽就死掉的植株,有可能也属于这类病害。所以这种病害,发生的相当严重。这到底是什么病害呢?据我所知,可在

3、根及茎部长出白霉的植物病害较多,例如根腐病、疫病、菌核病等,因此仅从当前的症状,还不能确定到底是什么病害,需要回到实验室通过试验与分析才能做出结论。回到实验室的那天下午,我将大部分病样存入冰箱里,取出少量的病样先用诱发疫病的方法,将病组织接种在消毒的黄瓜上保湿。4天后并没有反应,因此排除疫病的可能。当我从冰箱里取出病株再次观察时,发现有的病样长出了许多白霉(图5)。在这么低的温度下,还能生长的真菌不多,有可能是菌核病所致。但是此时没有见到有菌核长出,仍然不好作结论。因为我此前曾研究过菌核病,知道将菌核病菌放在PDA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就会在菌

4、落的边缘产生出许多菌核。有了菌核就可证明这里发生的就是菌核病。如果再通过人工接种,证明它可以侵染菊花,那就肯定是菊花菌核病。分离病原菌比较常用的方法有2种,一是组织分离法,即在无菌的条件下,切取带有病原的组织块,放在培养基上,让它生长;二是在无菌的条件下,从病组织上挑取病原。因为我们保存在冰箱里的病枝上见到了白霉,所以我决定从病组织上挑取病原。这样做比较省事儿,但是也有风险。就是容易被细菌污染,使分离工作失败。需要使用酸性培养基会抑制细菌的生长,于是我在6cm直径的PDA培养基上加了1滴25%灭过菌的乳酸,用涂布玻棒摊平后,挑入菊花茎部长出的白

5、霉,在25°C的培养箱中培养。3天后有新的菌丝长出,但是非常稀疏,我又将其转回不加入酸的PDA平板上。这时它长的很快,长出的菌落有?c发灰,第4天就在皿边长出了菌核,证明了它是菌核病(图6)。为了证明它的侵染性,我使用了离体叶法对菊花进行了人工接种。接种使用的寄主是一种夏菊,分别采下它的嫩芽和叶片,在芽的基部斜削一刀,造成一个较大的斜面;再准备3个底部衬有3张滤纸的直径为9cm的消毒培养皿,将芽和叶置入其中,加入少许无菌水后,再从培养菌核病菌的PDA平板上挑两块带菌的基物,贴在病叶及嫩芽的切面上。用未贴病菌而贴脱脂棉的作对照。3天后接种的芽的茎

6、部腐烂,变为灰褐色,上面有许多菌丝;接种叶的叶柄也腐烂,变成了灰褐色,同时病菌还扩展到叶片的基部,使其变为灰褐色。第5天接种的嫩芽上长出了菌核(图7),而对照毫无变化(图8),由此证明了病菌对菊花的侵染性。与此同时,我们利用分子病理学的手段对该菌种进行了验证。利用通用引物HS1/ITS4对病菌ITS序列进行了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送到“上海生工”测序,序列经NCBIBLAST比对,与已报道的Sclcrotiniasc1erotiorumfit)ITS序列一致性最高,达到100%(NCBI登录号:FJ810516)。进一步利用MEGA4.0软件,N

7、eighborjoining方法构建了基于ITS序列的Sclerotinia属菌种的进化树(图9),结果待试菌种与S.sclerotiorum紧密聚合,表明该病原菌为S.sclerotiorum。这时我还发现保存在2°C冰箱里从田间采回的病秋子上也长出了菌核。从几个方面证明了我们3月15日在那个菊花基地采到的死秧就是菊花菌核病[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实际上我们对菊花菌核病并不陌生,记得近几年我在温室里拍摄大菊的花朵时就见过零星的病株。当时发病的部位主要是在花上,造成花瓣腐烂,同时还生出大量的白

8、霉,在霉层里往往夹杂着黑色的菌核(图10)。但当时我们认为随着植株的清理,就不会再发生,所以并没有十分介意。通过这次调查才感到问题的严重,原来这个病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