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东亚汉籍的研究意义——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2016年国际工作坊综述

探寻东亚汉籍的研究意义——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2016年国际工作坊综述

ID:27911306

大小:76.1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7

探寻东亚汉籍的研究意义——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2016年国际工作坊综述_第1页
探寻东亚汉籍的研究意义——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2016年国际工作坊综述_第2页
探寻东亚汉籍的研究意义——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2016年国际工作坊综述_第3页
探寻东亚汉籍的研究意义——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2016年国际工作坊综述_第4页
探寻东亚汉籍的研究意义——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2016年国际工作坊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寻东亚汉籍的研究意义——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2016年国际工作坊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寻“东亚汉籍的研究意义”一-大学域外汉籍研宄所2016年国际工作坊综述卞东波南京大学文学院基金:韩国韩国学中央研究院“海外韩国学教科研重点基地”(AKS-2013-0LU-225003)成果进入21世纪以来,学术全球化进程日益明显,东亚古典学研究也需要超越传统的国境限制,而从东亚全局的视野出发来加以观照。奋鉴于此,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张伯伟教授提出丫“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的学术理念,即在进行东亚古典学研宄时,将研宄的问题置于东亚汉文化圈的整体中加以把握,研宄中国与东亚诸国之间的文化互动、文明交涉与知识环流,

2、从而提炼出东亚知识生产与人文传播的新理论与新方法。职是之故,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于2016年7月2日举办了东亚汉籍研究国际工作坊,以“东亚汉籍研究的学术意义”为主题,邀请美国莱斯大学、波士顿大学、布兰代斯大学、韩国首尔大学、成均馆人学、汉阳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外16名学者与会,就“东亚汉籍研宂的学术意义”展开讨论。从新材料、新问题到新方法:东亚汉籍研宄的演进本次工作坊,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张伯伟教授作为引言人,对东亚汉籍研究的学术意义进行丫深入阐发与深刻反思。他认为,综观30余年来的东亚汉籍研宄,

3、经历了从新材料、新问题,到新方法的三个阶段。张教授首先回顾了20世纪初以来,新材料在中国学术界学术转型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他指出,东亚汉籍是21世纪东亚古典学的新材料,其价值和意义完全可以和上世纪的新学问敦煌学相媲美,甚至有以过之。张教授进一步指出,研究东亚汉籍,其基本观念就是把所有的汉籍文献当作一个整体,也因此要把所有的研宄文献当作自身工作的前提。既然是新材料,就必然涉及对文献的收集和考辨。他说,在东亚汉籍的收集整理中,我们往往会以域外文献中载录的中国人不见于其木集的作品当作其佚文佚诗,同样,也往往容易将中

4、国文献中载录的域外人不见于其本集的作品当作其佚作,其实是需要非常慎重的。东亚汉籍屮所保存的新文献、新材料,固然能给我们带來很多惊喜,但毕竟这些新材料是有限的,而如何利用这些新材料提炼出新的问题冰是东亚汉籍研宄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张伯伟教授提炼出了书籍的“环流”、东亚的女性写作、文人的交往、文化意象的形神之变(地域上包括中W、朝鲜半岛和日本,媒介上包括文学和图像)、文学典范的转移和重铸、各种文体的变异和再生等等东亚汉籍研究中的新问题。张教授认为,东亚汉籍研究的最终0的应该是通过我们的研究总结出具有示范意义的方法论

5、,为未来的东亚古典学研究提供借鉴意义。经过多年的研宄,张教授提出了“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这一核心概念,其要点包括以下儿个层面。其一,把汉字文献当作一个整体。即便需要做分类,也不以国家、民族、地域划分,而是以性质划分。其二,在汉文化圈的内部,无论是文化转移,还是观念旅行,主要依赖书籍的“环流”。人们是通过对于书籍的直接或间接的阅读或误读,促成东亚闪部的文化形成了统一性屮的多样性。其三,以人的内心体验和精神世界为探寻目标,打通中心与边缘,将各地区的汉籍文献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寻求其间的内在联系。其四,注重文化意义的阐

6、释,注重不同语境下相同文献的不同意义,注重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时段上人们思想方式在变化屮的一致。张教授在引言的最后指出,在进行自身理论和方法建设与探索吋,应该坚持以文本阅读为基础,通过个案研究探索具体可行的方法,走出模仿或对抗的误区,形成与西洋学术的对话。在今天的人文学理论和方法的探求中,套用西方固不可为,无视西方更不可为。我们的观念和方法应该自立于而不自外于、独立于而不孤立于丙方的学术研究。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吴正岚教授《“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如何成为可能以张伯伟教授的东亚汉籍研究为屮心》具体

7、探讨了张伯伟教授提出的“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在学术上的创获。她认为,本世纪以来,张伯伟教授在东亚汉籍研宄方法论上的探索,从重视新材料和比较研宄开始,经由以文献学为基础的综合研宄法的阶段,于2009年实现了以“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为核心的理论突破。通过一系列的个案研究和方法论探索,以汉文化圈为方法的宗旨逐步明确,即追求自立于而不自外于、独立于而不孤立于西方的东方知识生产方式。其核心是强调环流的视角,兼重时间和空间、统一性和多样性。其实质是通过对实证主义和新文化史研宄方法论的双重超越和吸收,来实现方法论的创新。波士

8、顿大学东亚系魏朴和(WiebkeDenecke)教授在题为《未来学术的全球性遗产:新编英文学术期刊〈东亚汉籍与文化〉的目标与期许》(AGlobalLegacyfortheFuture:SomeGoalsandHopesfortheNewJournalSinographicTextsandCultures)的报告中从比较文化的角度,阐述了东亚汉籍比较研宄的意义。魏教授认为,东亚汉籍比较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