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敲诈的原因探讨

新闻敲诈的原因探讨

ID:27934595

大小:5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7

新闻敲诈的原因探讨_第1页
新闻敲诈的原因探讨_第2页
新闻敲诈的原因探讨_第3页
资源描述:

《新闻敲诈的原因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闻敲诈的原因探讨新传院新闻学王阿童首先,新闻敲诈存在的前提和根源是被敲诈者A身的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而被敲诈者出现问题的问题在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社会问题多,监督机构不完善。同时,被敲诈者主要为地方政府和企业。个中原因尽管很复杂,但与一些地方工作不扎实、漏洞百出、劳民伤财、矛盾重重等脱不了关系。简单来说:自身村财问题,又不愿被曝光、被揭短揭丑。正是这种观念和心理,给了新闻敲诈者生存的空间。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我国西北某两个省区,因经常发生煤矿事故,由此滋生了新闻敲诈。有人这样描述:一旦听说某地煤矿发生了事故,这些人接踵而至,到了以后只要亮明身份,事故方就会给“劳

2、务费”,甚至到后来有的瞎编一个身份,也照样领“劳务费”。试想,如果煤矿管理到位,安全措施到位,走得端行得正,作为矿主怕什么,担心什么?正是由于平时工作没做好,出事后“宁愿花点冤枉钱,也比吊销采矿证要强”。除了上述这种较为极端例子外,还有一些地方,在发展过程中过分追求GDP,在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等方面,做了一些伤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导致民怨沸腾。为Y维护自身权益,一些老百姓除了向上级政府反映外,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各种手段发布信息,以求获得舆论支持。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事情引起上级有关部门和主流媒体关注后,一些错误得到纠正,老百姓权益得到了保护;另一方面,

3、那些不怀好意的新闻敲诈者,正是以此为线索大做文章,导致轻而易举地敲诈成功,而“花了钱买平安”的地方政府,尽管有一百个不愿意,但是由于的确有错在先,有“软肋”和“真问题”在此,也只好忍气吞声,不举报、不告发,久而久之,极大地纵容了新闻敲炸者。其次,导致新闻敲诈滋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有的执法部门执法不严,打击不力。由于不少新闻敲诈采取私下交易,缺少证据,加之被敲诈者不愿揭丑,这给查处带来很大难度。同时,新闻敲诈案件的审判结果大多之含有民事成分,即并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隔靴搔痒的处理导致新闻敲诈屡禁不止,被处罚者因曾尝到甜头很容易重操旧业。不过,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中宣部

4、等9部门四月初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反响。然后是新闻行业自律和职业道德的缺失。新闻的至高追求应当是“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诚信是媒体人的基本素质。正如“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分一样,为社会提供真实可信的新闻信息,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借新闻敲诈或以假新闻惑众,不仅导致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严重侵害,也让新闻工作者的形象观瞻受到负面影响,更会重挫社会赖以生存的公序良俗。诚然,惩治新闻欺诈必须淸除少数背离职业道德的害群之马,但救赎失信于民的新闻

5、公信,必须赖于新闻工作者整体自警与自律。毕竟素有“社会雷达”和“社会监测器”之称的新闻媒体,更多的是要导引社会和监督他人。如果连负有舆论导向和监督职能的新闻媒体都无诚信可言,民众乂该信任何人?敁后,也是从未被提到的问题。中国媒体与政治(此问题应过于宏观敏感,故一笔带过)。中国的传统媒体是属于国家的,是国家的宣传机构,是党和政府的喉舌。由此而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是:权力勾连紧密甚至媒体本身就是政府力量的外延。于是,人们对媒体都普遍存在一种敬畏之心,就像对上级权力的敬畏,对曝光、揭露等字眼天然的恐惧;任何等级媒体无法直接公正对待与自身对应和上级权利结构(例如季建业落马前南

6、京官方媒体不可能对他进行负面报道)。由此而来,媒体拥有了本不应该具有的权力,也丧失了部分本应是根本的“第四权力”。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整个新闻行业艰难求生,但新闻敲诈的却滋生并在阴暗里的变得“繁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