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通史整理

中国古代史通史整理

ID:27954249

大小:166.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07

中国古代史通史整理_第1页
中国古代史通史整理_第2页
中国古代史通史整理_第3页
中国古代史通史整理_第4页
中国古代史通史整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通史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说明:中国古代史通史体系,并不是必须要求掌握的内容,但是一旦掌握了通史的结构,对于学习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有益无害。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定有帮助,对于历史科的学习尚有困难的同学,不建议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本资料上,望慎之!!】第一单元先秦史【阶段特征】本阶段讲述从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历史。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瓦解,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国家走向统一

2、。具体表现:(一)政治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并建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1、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2、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百家争鸣”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3、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二)经济上:从奴隶制经济到封建制经济。1、从夏、商、周“青铜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3、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了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三)民族关系上: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合。中原的华夏族与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越等民族,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四)文化上: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一、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夏、商、西周的政权更替(六件大事)1、禹建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

4、】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而不再是“部落联盟”。原因:初步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和国家机构。2、商汤灭夏建商【前1600年-前1046年】3、盘庚迁殷【前1300年左右】商政局从此稳定下来,又称殷商。殷商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当时的世界大国。4、武王伐纣过程与结果:1046BC牧野之战;灭商、建周。性质: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推翻暴君的武装斗争。成功的原因:从商朝方面看——纣王暴政引起奴隶、平民反抗(阵前倒戈);从周国方面看——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改革,逐步成为西部强国;周武王军事指挥正确。5、国人(

5、平民)暴动时间:BC841。原因:周厉王暴政。性质:平民和奴隶反抗奴隶主暴政的斗争。结果:西周由盛转衰。6、犬戎破镐京时间:BC771。原因:西周王室衰微、内乱。结果:西方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灭亡西周;BC770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二)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制度(制度创新)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标志:启继承禹位,“家天下”取代“公天下”。认识:是历史的进步;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国延续近4000年。2、商朝——残酷的奴隶制度:“人祭”和“人殉”。3、西周⑴经

6、济制度——井田制①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际上是周天子的个人所有制)②内容:一切土地为周王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诸候世代享用周王赐地,但不得转让、买卖,并纳一定贡赋;生产形式为奴隶集体耕种;耕地纵横如同井字,谓之井田。③演变:兴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⑵政治制度——分封制①目的:巩固奴隶主政权;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重要封国:齐、鲁、燕、卫、晋、宋。②内容:诸候拥有封地使用权及封地上奴隶;但要服从命令、按期纳贡、随从作战(率土之滨,

7、莫非王臣)。③结果:春秋诸候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标志为齐桓公葵丘会盟),秦行郡县制分封制结束。④作用与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后来导致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形成诸侯割据局面。⑤认识: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井田制的上层建筑。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⑶政治制度——宗法制①目的:协调同姓宗族内部的权力与地位分配②内容:同姓宗族内部成员,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分为“大宗”和“小宗”。周天子既是天下共主,也是绝对的“大宗”③认识: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在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外在体现。

8、为了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西周又制定了礼乐制。(三)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略)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春秋战国纷争与民族融合1、春秋诸候争霸⑴背景: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各诸候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重要背景——周王室进一步衰微;直接原因——各诸候国为争夺土地、人口而进行频繁战争。⑵过程:齐桓公首霸中原。条件——管仲改革,“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尊王攘夷”,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标志——公元前七世纪中期葵丘会盟(分封制开始崩溃)。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